[中国赞]从本月开始,中国大陆就已经接手台海安全巡视,中国海警局东海分局新闻发言人宣布,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从现在开始,中国海警舰艇编队按一个中国原则环岛执法管控! (信源:鲁中晨报——按一个中国原则环台岛执法管控!中国海警刚刚发声) “我们是中国海警,停船接受检查!”这句喊话,如今正持续回荡在台湾海峡。它不再是偶尔的警告,而是一个全新常态的开场。 自从中国海警局宣布在台海启动综合执法演练,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就已然展开。这远不是一次简单的巡航,而是一套法律、执法、军事、经济环环相扣的组合拳,目标直指重塑台海现状。 这盘棋的根基,是北京自认为坚不可摧的法理与组织。不论是之前的文件还是现代的文件,都清楚的表明了台湾是中国的,这是始终不能改变的。 在国内法层面,《海警法》清晰授权海警机构在其管辖海域的执法权力。同时,北京也刻意划出界线,将当前的海上行政执法与《反分裂国家法》中启动“非和平手段”的门槛清晰分开,维持着一种“极限施压但不开第一枪”的姿态。 而要把纸面上的法理变成海面上的现实,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如今的中国海警,早已不是过去那个由海监、渔政等多个部门拼凑的力量。 自2018年整体划归武警部队后,它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既有行政执法权,也具备刑事侦查能力,其任务也从打击走私偷渡,历史性地转向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层面。 有了法理之盾,主动出击的执法之矛更锐利。北京行动节奏感强,并非一蹴而就。2022 年佩洛西窜台后,海警船首次进入台湾当局单方面划设的“禁止、限制水域”;2023 年对金门海域展开连续巡查;如今,执法范围正式扩展至台湾本岛周边,标志着常态化管控全面开启。 这种自信,说白了,就是实力的碾压。中国的舰艇早已不是之前能够睥睨的。现在的舰艇台湾最大的舰艇还要厉害。这种装备上的代差,直接转化成了海上对峙中无可争议的控制力。 这种变化,最先感受到的是普通渔民。过去,大陆渔民在自家门口打渔,时常要提防台湾方面的驱离,心里憋屈。而如今,角色似乎发生了反转,一些台湾渔船已开始主动避开大陆海警的巡航区域。 有意思的是,尽管执法行动频密,台湾海峡的国际航道却未受太大影响,日均通航量依旧稳定。这显示出北京在行动时力求精准,意在震慑“台独”,而非搅动国际视听。 不过,要是以为这只是海警的独角戏,那就想得太简单了。海警在前方执法,背后是整个军事体系的策应。所以说这不是简单的执法,而是由整个队伍想合作的结果。 国际反应成为这盘棋的一部分,美国第七舰队宣布加强巡逻,日本提升警戒等级。然而,这些外部压力似乎促使北京进一步行动。 华盛顿每出台一部“挺台”法案,北京的反制就更进一步,压缩台湾生存空间也更有底气。结果是,台湾“邦交国”数量不断减少,“台独”的国际空间日益缩小。 若海上行动是硬碰硬,经济牌则是釜底抽薪。悬在台湾当局头顶的是“ECFA”这把利剑。大陆商务部已对台湾2000多项产品开展贸易壁垒调查,并预告结论公布时间。 一旦认定违规,大概率终止ECFA部分条款。这并非虚言,台湾机械工业对大陆出口额已现十几年来最大跌幅。经济施压与海上执法配合,旨在动摇“台独”势力底气。 所有这些策略汇集到一起,最终指向一个结果:通过法律、执法、军事和经济的系统性运作,逐步瓦解台湾当局对海峡的控制权,为最终统一创造不可逆的势头。 然而,在冰冷的政治博弈下,两岸民间的体感却呈现出有趣的矛盾。一边是官方往来急剧降温,另一边却是民间交流的需求异常旺盛,“小三通”复航后客运量持续走高。这种“政冷民热”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正常生活的真实渴望。 当法理、实力与大势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身处这场巨大变革旋涡中的各方,还能有多少选择?对于那些仍在迷雾中的人来说,这究竟是危机的降临,还是一个认清现实、回归正轨的最后机会呢?
[中国赞]从本月开始,中国大陆就已经接手台海安全巡视,中国海警局东海分局新闻发言
韫晓生
2025-08-07 18:16: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