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海,一男子到餐厅吃饭,他带了瓶茅台,要服务员帮他打开,谁知他喝了一口,感觉味道不对,他没有介意,以为是存放时间太长,不久,他又来餐厅吃饭,这次他特意买了瓶新酒,谁知开瓶后一尝,还和上次一样,他拿出事前拍摄的酒瓶喷码与桌上的酒瓶一对,这才知道,酒被人换了,男子立刻报警,真相比他想象的更为可怕! 上海一家高档餐厅的包厢里,空气紧张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张先生是这里的常客,此刻却攥着两瓶茅台,对着餐厅经理怒目而视。 “我就说味道怎么不对!今天不给个说法,这事没完!”桌上摆着两瓶酒,一瓶是半个月前他觉得“味道不对”而存下的“陈年茅台”,另一瓶,则是他刚从专卖店新买、让服务员当场打开的。 匪夷所思的是,两瓶酒,时隔半月,来源不同,瓶身上的喷码竟然一模一样,这当然不是巧合。一个微小的编码,串起了两次独立的宴请,也揭开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事情还得从半个月前说起。那天张先生宴请客户,特意从自己酒柜里带了瓶藏品茅台。按规矩交给服务员开酒,酒一入口,他心里就“咯噔”一下。作为茅台老饕,那股熟悉的醇厚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代的是一丝若有若无的刺鼻味。 他当时以为是老酒存久了变了味,又碍于客户在场的面子,没当场发作,只是把这瓶“问题酒”收了起来。事后也问过懂行的朋友,都说口感不对劲,可终究没有实证,这事也就暂时搁下了。 谁知半个月后,张先生再次光顾这家餐厅。这次他留了个心眼,赴宴前先去茅台专卖店买了瓶新酒,交给服务员前,还悄悄用手机拍下了瓶身的喷码。 服务员高某依旧“热情”地接过酒,转身操作。酒倒上,张先生抿了一口,人直接愣住了,又是那股熟悉的刺鼻感,味道竟和半个月前那瓶酒如出一辙!他没作声,冷静地拿出手机,调出之前拍的照片,和眼前这瓶酒的喷码一比对,两个编码分毫不差,这下,谜底彻底揭开。 在照片和视频这些铁证面前,餐厅经理的辩解很快就站不住脚了,最终只能承认“管理失误”。张先生随即报警。而警方一介入,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个人行为,而是一张早就织好的网。 原来,以服务员高某和酒保为核心的团伙,已经在这家餐厅盘踞多时。他们分工明确,手法娴熟,专挑自带名酒的客人下手。利用客人递酒和服务员开酒之间的短短几秒,就能以极快的速度完成“狸猫换太子”,把真酒换成早就备好的假酒。 这伙人的胆子远不止于此,他们的犯罪网络遍布上海多家高档餐饮场所,有专门的渠道制作高仿酒瓶和包装,不仅调包客人的酒,连餐厅自己的库存酒也照偷不误。换来的真酒,则在网上以每瓶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价格销赃,累计获利竟高达二十万元。 这事一上网,立刻炸开了锅。许多人感到震惊和愤怒,觉得这事太讽刺了:消费者去高档餐厅,买的就是一个放心和体面,结果却在最基本的环节被耍得团团转。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自带酒水都能被调包,以后还怎么敢去消费?图啥呢?” 服务员当着客人的面开酒,这难道不是餐饮业最基本的规矩和底线吗?这件事戳破的,不只是个别员工的道德问题,更是餐厅在管理流程和内部监督上存在的巨大漏洞。 张先生的这次维权,也给所有消费者提了个醒。在看似高端、专业的消费场所,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放下了戒备。越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越要保持一份清醒。 像张先生一样,在开瓶、买单等关键环节,随手拍照、录像,保留好证据,这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保护自己权益的必要手段。一旦发现问题,犹豫和“算了”,只会纵容作恶者,而坚决地拿起法律武器,才能真正让对方付出代价。 说到底,张先生的胜利,意义早已超出了追回一瓶酒的损失。它更像是一次响亮的警示,告诉所有商家:任何挑战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投机取巧,无论包装得多么精妙,最终都会败露。一次“调包”,换来的是短暂的非法利益,失去的却是品牌长久积累的声誉。 毕竟,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最昂贵的成本,永远是信任。而诚信,才是那瓶时间永远无法“调包”的真正佳酿。 信源:半岛晨报
“亏大了!一分钟损失38万!”上海女子赤身裸体蒸桑拿,不料男保安突然闯入将她看光
【10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