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玄学。
人真正的觉醒,是对所有关系的放手。当你能量越来越高,就会明白每个出现在你生命里的人,都不是偶然的,他们都带着使命来陪你走一段路,教会你什么,然后一一离开,相逢的意义,就是让那些被他们改变的部分,代替他们永远陪在你身边。
刚听到一个故事,画面里女主陈太太正对着手机叹气,屏幕上是她先生发来的照片:刚洗好的衬衫皱巴巴搭在椅背上,领口还沾着点没洗掉的咖啡渍。
“结婚十五年,我每天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从袜子要配对摆进抽屉,到牙膏要从尾巴挤,说了八百遍还是老样子。”她搅着冷掉的拿铁,“有次我出差三天,回来发现他把速冻饺子煮成了糊糊,你说这人怎么就长不大?”
镜头一转,三个月后陈太太在超市里正拿着标签比对洗衣液的成分,转头对先生说:“这款不含荧光剂,你总说皮肤痒,就得用这种。”她先生喏喏点头,手里拎着的购物篮里,全是陈太太指定的牌子。
再后来陈太太得了场流感,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半夜渴醒,看见先生举着保温杯站在床边,杯沿还沾着没擦净的枸杞。“我查了百度,说喝这个能退烧。”他挠着头,脚边散落着没撕对包装的感冒灵。
那一刻她顿悟:“原来他不是不会照顾人,是我从没给过他机会。”
就像阿德勒说的,人际关系的烦恼多源于我们总想把对方塞进自己画的框里。陈太太的框里,丈夫该是整洁、细致、事事按流程来的模样。
可她忘了,那个会把衬衫穿皱的人,会在她加班晚归时,把凉掉的汤热了三遍;那个挤不好牙膏的人,会在她生闷气时,默默把她爱吃的草莓洗好摆成小山。
罗兰·米勒研究里说的“期待带来的痛苦”,在亲密关系里最是明显。
我们总把“爱”翻译成“你该如何”,却忘了爱原本的样子是“你本可以”。就像陈太太,她以为盯着丈夫改习惯是在乎,直到看见他笨拙地泡枸杞,才懂真正的在乎,是接受他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你。
镜头的最后,到了菜市场里,陈先生手里拎着一兜土豆,陈太太跟在后面笑:“他说要给我做土豆泥,说上次看我吃外卖时盯着这个菜看了两眼。”阳光穿过菜市场的帆布顶,落在陈先生沾着泥土的鞋面上,倒比任何擦亮的皮鞋都顺眼。
《与神对话》里说,别去评判他人的旅程。其实感情里最珍贵的,不是两个人活成同一个模样,而是你允许他带着点小笨拙,他包容你有点小执念。
真正好的关系从不是互相雕刻,而是彼此映照。就像两棵并排的树,根在土里紧紧相依,枝叶却在风里各自舒展。
带着点小瑕疵的相处,其实要比紧绷的“标准答案”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