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放走了毛主席,众人问起原因,他大言不惭地表示:我有4

如梦菲记 2025-08-07 12:17:33

1945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放走了毛主席,众人问起原因,他大言不惭地表示:我有400万军队,我想怎样就怎样!哪怕把毛泽东放回去,照样能稳操胜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重庆的天阴沉得像是压了一整场战争的灰烬,日本投降的庆典还在街头响起锣鼓,山城却悄然酝酿出一种比战火更冷的风。   蒋介石接连三封电报,请毛泽东赴渝谈判,在明眼人看来,这无异于请他走进一个设好的局。   可毛泽东还是来了,从延安飞往九龙坡机场,美国大使赫尔利亲自接机,蒋在日记里记录下这场突兀的降临,并写下一句不无惊讶的评语,他没想到对方真的敢来。   谈判开始于八月末,拉锯至十月中,四十三天里,政治与军事的缠斗被浓缩进一间间会议室,毛泽东带着共产党提出三项基本立场,认同三民主义,承认国民政府为合法政权,尊蒋为领袖。   蒋介石一度以为局势可控,但当谈到军队编制与地方权力时,他的心态迅速转变,中共坚持保留数十个师,并要求在五省建立政权架构,蒋的警觉被迅速唤起。   会谈背后的文件堆积如山,他开始检阅《剿匪手本》,重新列出十几条“罪状”,日记中,他设想过拘押毛泽东,将其交由法院审判。   但这个设想没能变成命令,赫尔利给出的安全承诺、苏联尚未撤出的东北、以及共产党手中超过百万的兵员力量,都让蒋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可以轻启战端的节点。   于是他转而选择另一种方式,他决定授予毛泽东一枚抗战胜利勋章,并由张自忠与陈诚护送其返回延安,他在林园独自踱步,反复在笔记中写下这个决定是否妥当。   他始终认定,只要自己握有三百五十万正规军,再多的周旋与退让不过是权宜之计,放毛泽东回去,迟早也能收回来,他笃信掌控的就是主动,毛不会逃出自己“一捂”的范围。   毛泽东在重庆的时间却远不止谈判,他拜访文化界、会见学生、诗词频出,在城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文人雅士一改刻板印象,开始认真思考共产党代表的到底是什么。   蒋在背后焦躁不安,但表面仍维持着和气,毛泽东离开后,国共双方共同签署《双十协定》,协议承认了对方存在,承诺和平解决政治分歧,但协议中的模糊条款注定无法支撑现实压力。   十月底,华北前线擦枪走火,阎锡山部抢占地盘,八路军还击,半年后,蒋撕毁协定,发起全面进攻,这一轮国共战争并非突然爆发,而是早已蓄势待发。   蒋仍自信于其兵力优势,调兵遣将,意图速战速决,但共产党避实击虚,从延安一路转战大别山,再潜回中原腹地,逐步完成战略展开,蒋没意识到,对手的节奏已不在谈判桌上,而是在民众之中。   1948年,三大战役爆发,东北、华东、华北各线崩溃,解放军依靠严密组织与群众动员完成对国民党主力的包围歼灭。   百万民工用小推车送粮送弹的场面,并非偶然,而是土地政策数年来积累的人心资源在战场上的集中爆发,纸面上的“军队数量”,被真实的动员力与后勤力彻底击穿。   1949年春,南京失守,蒋退守台湾,他在船上带走的,不只是黄金和家眷,还有那些始终未能兑现胜券的日记本,他记得自己曾说过,不怕放毛回延安。   因为他相信枪杆子能解决一切,但重庆谈判让他未能看清,胜负的分水岭,不在枪支弹药,而在人心取向。   毛泽东回到延安后,并未大肆张扬,他让全党做好迎战准备,把每一场失败都当成下一场胜利的铺垫,在接下来的内战中,他用的是对方看不见的力量。   蒋介石曾拥有最多的兵力、最强的后援、最优的资源配置,却在最后败给了一支看似劣势的队伍,重庆谈判是一次政治赌博,蒋自认为自己握有所有筹码,最后却失掉了整盘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新闻——蒋介石想趁重庆谈判扣押毛泽东 为何最终放弃?

0 阅读:3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