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王进喜受邀参加晚宴,周总理却派人找到他,领着他来到一个高级餐厅。王进

历史阅读者 2025-08-07 10:28:59

1964年,王进喜受邀参加晚宴,周总理却派人找到他,领着他来到一个高级餐厅。王进喜本以为工作人员搞错了,毕竟他只是个石油工人,能坐在大厅里就很荣幸了,更别提进入包间。

那年12月26日,人民大会堂的灯光格外明亮,北京城飘着细碎的雪花,石油工人王进喜裹着沾满油渍的棉袄,跟着工作人员穿过铺着红地毯的走廊。

他原本以为只是参加普通的人大代表晚宴,直到被领进挂着山水画的包间,才发现事情不简单,这天是毛主席七十一岁寿辰,受邀的宾客都是各行业顶尖人物。

宴会厅里暖气开得很足,王进喜的手心却沁着冷汗,他低头看着自己磨破袖口的工装,再瞧瞧周围干部们笔挺的中山装,脚步不自觉地往门口挪。

这时周总理端着茶杯走过来,笑着把他引到主桌旁:"今天要好好犒劳咱们的'铁人'啊。"

话音刚落,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来,径直握住王进喜长满老茧的手:"听说你们在冰天雪地里打出了石油,给中国人争了口气!"

五年前的场景忽然涌上王进喜心头,那是他第一次作为全国劳模进京参加群英会,长安街上的公交车顶都驮着煤气包,像背着沉重龟壳的老龟。

当时有记者问他当劳模的感受,这个西北汉子蹲在招待所门槛上抽了半宿旱烟,石油工人拿奖状,可汽车还在烧煤气,这算哪门子光荣?

在1960年初春,地质部在松嫩平原发现大油田的电报传到玉门,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连夜坐火车往东北赶。

到了萨尔图车站才知道,所谓"油田"就是望不到边的草甸子,连条像样的土路都没有。

设备到站那天,起重机还在兰州没出发,60多吨的钻机零件散在雪地里,王进喜把羊皮袄往地上一甩:"等?等出石油得猴年马月!"

三十多个汉子硬是靠麻绳和撬杠,三天三夜没合眼,愣是把设备扛到井场。

真正的考验在开钻后,没有输水管线,王进喜带着工友到两里地外破冰取水,脸盆、铝盔全成了运水工具。

有天井喷征兆出现,重晶石粉却迟迟不到,王进喜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零下二十度的天气,棉裤冻成冰铠甲,上来时腿上的血口子往外翻着,卫生员抹着眼泪要给他包扎,他摆摆手又去扶刹把了。

大庆会战指挥部统计过,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创下月进尺五万米的全国纪录,相当于旧中国七年钻井量的总和。

这些数据后来被收录在《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白皮书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不过工友们最常念叨的,还是王师傅那个塞满炒面的挎包,饿急了抓把雪就着吃,有次被冻粘在棉袄上,扯下来时带下一片棉花。

生日宴上的红烧肉香气扑鼻,王进喜却想起荒原上的盐水泡馍,当服务员端来景德镇瓷碗盛的饺子时,他悄悄把两个饺子揣进兜里。

队里技术员小张正闹胃病,听说白面能养胃,这个细节被细心的总理发现了,第二天石油部就接到特批的粮油调拨单。

那次宴会后,"铁人"名号传遍全国,但很多人不知道,王进喜在庆功会当晚就坐上了回东北的火车。

月台上送行的干部要给他安排软卧,他指着运钻杆的货车说:"那上头能躺人,别浪费国家钱。"

据当年《工人日报》记者回忆,火车启动时,王进喜军大衣口袋里还露着半截会议文件,上面用红铅笔密密麻麻记着各地油田建设情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大关,国际能源署在1978年发布的报告中特别提到,大庆油田的开发效率远超同期发展中国家水平。

而当年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早已换成了解放牌汽油车,有次王进喜去上海出差,站在外滩看着车水马龙,突然蹲下身摸了摸柏油马路,同行的人听见他小声嘀咕:"这下踏实了。"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