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英这样说…… 陈永贵这个人,挺有意思。你说他是农民吧,他确实一辈子扎根农村,泥土里刨食;你说他地位低吧,他又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成了国家领导人。这种身份的巨大反差,在咱们中国历史上都少见。他没啥文化,说话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在开会的时候,那些官话术语他可能听不太明白,但他这个人实在,认死理儿。他能从一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的穷小子,一步步走到国家领导人的位置,靠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加上他对土地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想想看,那时候的大寨,自然条件多差啊!七沟八梁一面坡,连片像样的耕地都没有。陈永贵带着大伙儿,硬是用双手一镢头一镢头地挖,愣是把那些坡地改造成了层层梯田。这种改天换地的精神,放到现在来说,那就是一种“愚公移山”的实干精神。当然,发展农业不能光靠蛮干,还要讲科学,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陈永贵和大寨人所展现出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有人说,大寨模式后来在全国推广出了不少问题,有些地方照搬硬套,结果适得其反。这话不假。就像咱们现在搞经济建设,也不能一个模式套所有地方,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寨的经验,在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成功的,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万能钥匙,肯定会出问题。这就像我们现在发展数字经济,不能所有行业都搞“一刀切”的数字化转型,也要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说实话,陈永贵这个人也挺不容易的。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下子到了那么高的位置,面对各种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他一个没啥文化的老农民,能不犯错误吗?邓小平后来也说了,“老陈,你不是四人帮的人!”这句话,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安慰。晚年的陈永贵,主动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这说明他心里是明白的。他想回到他熟悉的土地上去,过一些清静的日子。这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 他去世后,遗嘱要求把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不搞什么隆重的仪式。这很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低调、务实。大寨的老百姓自发地为他搭起了灵棚,这说明他在老百姓心里是有分量的。而昔阳县领导的态度,现在看来,可能也有其复杂的背景和考虑。但无论如何,大寨人民对陈永贵的这份情谊,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智能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回过头来看陈永贵和大寨的故事,我们仍然能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改变命运的勇气。 当然,我们也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发展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规律,要与时俱进。就像现在我们推动乡村振兴,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要保护生态环境,要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和当年大寨那种单一追求粮食产量的模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陈永贵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也充满了传奇。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一个侧面。我们今天回顾他的故事,不是要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他,而是要从历史中学习,更好地走向未来。就像虎头山上的那座墓碑,简单而厚重,它承载着一个普通农民不平凡的一生,也见证着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
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
历史脑洞
2025-08-07 02:47: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