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一艘载有221名女囚的军舰从英国出发,到了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200多名女囚竟同时怀孕了…… 1790年,一艘英国船拉着221名女囚,漂了老大一圈到了澳大利亚。船一靠岸,好家伙,大部分人都挺着大肚子。 翻开当年的档案,你会发现她们的罪名,搁今天看都让人心酸。埃莉诺哈德利,偷了8把梳子;伊丽莎白帕里,顺了邻居几件旧衣服;还有个叫玛丽韦德的,当时才11岁,就因为偷了小孩的衣服,被判了绞刑,后来国王“开恩”,改判流放澳洲。 那会儿的英国,正赶上工业革命,城市里挤满了从农村被赶出来的农民。没活干,没饭吃,为了活命,偷一块面包、一片布料,就可能被抓起来。监狱里人满为患,跟沙丁鱼罐头似的。 咋办呢?英国政府想了个“好主C意”:把这些“社会垃圾”打包,扔到地球另一边去。 美国独立了,不收了。正好,库克船长刚“发现”了澳大利亚。那地方又大又荒,英国人觉得,正好,拿来当天然的露天监狱。 于是,这些女人就被从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拖了出来,编号、上船。没人问她们愿不愿意,也没人告诉她们未来会怎样。她们的命运,从登上这艘名为“朱莉安小姐号”的船开始,就彻底失控了。 船上的管事约翰尼科尔后来写了本回忆录,把船上的事捅了出来。他说,船刚离开英国没多久,船员们就开始“挑选”女伴了。这艘船,很快就成了一座“浮动的妓院”。 别以为这是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对这些女囚来说,这纯粹是一场“生存交易”。 不顺从?那你可能连发霉的饼干都分不到,生了病也只能躺在角落里等死。顺从了,至少能换来一口干净的水,或是一点额外的食物,甚至能在甲板上透透气。 更恶劣的是,船员们把这当成了一门生意。船在中途停靠里约热内卢等港口补给时,他们会强迫这些女人上岸“接客”,用她们的身体换酒、换钱。 这已经不是个人行为的堕落,而是一种制度化的凌辱。从船长到水手,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也默许这种规则的存在。 所以,等船终于在1970年6月抵达悉尼港时,船上221名女囚里,大部分人已经怀孕,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孩子是谁的,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 她们的身体,早就不属于自己了,而是成了船员消遣的工具,成了殖民计划的一部分。 当时的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光棍遍地。总督菲利普看到“朱莉安小姐号”带来的这批女人,非但没有震惊,反而觉得是“及时雨”。 在他的报告里,他轻描淡写地提到这些女人“不守规矩”,但潜台词是:能生就行。 这些女人,从踏上澳洲土地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身份:“殖民母体”。她们不再被看作独立的个人,而被视为保证殖民地繁衍下去的工具,是“会走路的子宫”。 她们被送进所谓的“女性工厂”。名为工厂,实为集中营。在这里,她们的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白天干活,晚上接受“分配”。 单身汉们,无论是士兵、官员还是刑满释放的囚犯,都可以来这里“申请”一个妻子。场面就像牲口市场一样,男人在外面挑,看中了哪个,就领回家。 怀孕,在此时非但不是污点,反而成了某种“优势”。这证明了她们具有生育能力,能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新生命。 那些生下来的孩子,成了澳大利亚第一批“土生白人”。他们的父亲可能是船上的任何一个水手,也可能是殖民地的某个士兵,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自己人”,是帝国在这片大陆上扎下的根。 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开始正视这段历史,甚至以拥有“第一舰队”或“第二舰队”的祖先为荣。他们认为,这些祖先不是罪犯,而是在不公的制度下挣扎求生的幸存者。他们的故事,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 这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故纸堆,它会随着我们现代的观念和认知,不断被重新解读。 “朱莉安小姐号”上的女人们,早已化为尘土。但她们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帝国的冷酷,也照见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她们被剥夺了一切,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将血脉延续至今,并最终构成了现代澳大利亚历史的一部分。
1790年,一艘载有221名女囚的军舰从英国出发,到了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之后,人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07 00:45: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