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2岁慈禧看上袁世凯的17岁儿子袁克文。她问袁世凯愿不愿意把儿子留给叶赫那拉家,袁世凯吓得冷汗直流,他故作无意的抹去额头汗珠赶紧扯谎说他儿已有婚配。 1907 年的北京城,空气里都飘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劲儿。 这年秋天,慈禧太后要过 72 岁生日,宫里宫外忙着搭彩棚、挂宫灯,看着热闹,可明白人都知道,这热闹背后藏着多少焦头烂额。 南边的革命党闹得越来越凶,北边的洋人盯着东北不放,朝堂上那些老臣要么装聋作哑,要么互相拆台,大清朝就像个漏了底的水桶,怎么堵都堵不住。 袁世凯这时候正坐着直隶总督的位置,手里握着北洋新军,是太后跟前最倚重的人,也是最让她睡不着觉的人。 寿宴前三天,袁世凯翻来覆去想了半宿,最后拍板,要带二儿子袁克文去宫里磕头。 这孩子刚满 17 岁,是他在朝鲜时跟金氏生的,眉眼随了生母,清秀得像幅水墨画,诗词字画样样来得,在京城的公子圈里早有了名气。 袁世凯觉得,带这么个儿子去,既能显显袁家的家教,也能让太后瞧瞧自己没有谋反的心。 赴宴那天,袁克文穿了件月白色的长衫,腰间系着块羊脂玉佩,跟着父亲跪在太和殿的金砖上。 他低着头,能看见太后裙摆上绣的凤凰尾巴,听见太监尖细的唱喏声。 宴席吃到一半,慈禧突然冲袁世凯摆了摆手,让他们父子到跟前来。 袁世凯心里一紧,拉着儿子快步上前。就听见太后慢悠悠地说:"这就是你家老二?瞧着倒是比你多几分文气。" 袁世凯刚要谢恩,太后又补了句:"我娘家有个侄女,年岁跟他相当,不如结个亲家?"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滚油里,周围的空气都炸了。 袁克文吓得指尖冰凉,他虽年轻,却也知道这门亲事意味着什么 —— 进了叶赫那拉家的门,往后就是太后的眼线,父子俩怕是连句私房话都不能说了。 袁世凯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声音带着颤音却字字清楚:"回老佛爷,犬子已有婚配。" 慈禧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眼皮抬了抬:"哦?哀家怎么没听说?" "是臣的疏忽," 袁世凯把头埋得更低,"去年就跟天津刘家定下了,原想过了年就办事,还没来得及奏请。" 旁边的李莲英赶紧打圆场,说袁家公子年少有为,配刘家小姐正好。慈禧盯着袁世凯看了半晌,最后哼了一声,让他们退下了。 出了宫门,袁世凯才发现自己的官靴都湿透了。 他没回府,直接带着袁克文去了天津,三天后就把刘家的姑娘刘梅真接进了袁府,连拜堂带宴请,一口气办完了婚事。 这刘梅真是天津候补道刘尚文的女儿,从小跟袁克文一起在私塾念书,算得上门当户对。可袁克文心里清楚,这场婚事不过是父亲挡箭的盾牌。 新婚夜里,他对着红烛喝了半宿酒,第二天就揣着笔墨去了京城的青楼。 要说这袁克文,真是把 "风流" 二字刻进了骨子里。 他在八大胡同的名气比在书房里还大,给相好的姑娘写的词能编成册子,随手画的扇面能被人当宝贝收藏。 有回他在南京看中个叫叶丽侪的名妓,海誓山盟定了终身,结果被袁世凯知道了,吓得他赶紧说这是给父亲物色的美人,最后叶丽侪成了他的六姨娘,见了面还得喊他 "二爷"。 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袁克文写诗讽刺,被老爷子关了禁闭。 等袁世凯一死,他更没人管了,加入青帮当起了 "老头子",手里的钱流水似的花,最后连吃饭都得靠卖字。 1931 年冬天,他在天津的小洋楼里病死,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还是那些青楼里的姑娘凑钱给他办了葬礼,送葬的队伍里,白花花的全是挽联。 说起来,历史上这样的事儿真不少。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想让儿子张敬修攀附权贵,把他塞进了皇家姻亲,结果张居正一倒台,张敬修被活活逼死在牢里。 还有清朝的和珅,让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的女儿,以为能保家族平安,到头来该抄家还是抄家,公主的身份连半点用都没有。 袁世凯当年那六个字,或许真的保住了袁克文的命,却没拦住他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1907 年那场寿宴上的提亲,就像根线头,一头牵着摇摇欲坠的大清,一头拴着身不由己的公子哥,最后扯出的,不过是段荒唐又无奈的旧事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07年,72岁慈禧看上袁世凯的17岁儿子袁克文。她问袁世凯愿不愿意把儿子留给
语蓉聊武器
2025-08-07 00:28: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