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的春天,泾州上空乌云翻滚。西夏铁骑突如其来,像一道刀锋切开了宋西北防线

幻彩梦境游 2025-08-06 22:42:22

1042年的春天,泾州上空乌云翻滚。西夏铁骑突如其来,像一道刀锋切开了宋西北防线。城中正规兵不足,知州滕子京只能临时集结数千民兵硬抗十倍敌军。三日三夜,城头血雨腥风,城下铁蹄轰鸣。直到范仲淹带援军在暴雨中冲进城门,这场孤城之战才落下帷幕。但故事没有结束,滕子京的战后举动,让他赢得了一个响亮的称号——“青天”。 庆历二年的春天,西夏景宗李元昊调动大批骑兵南下,目标直指泾原路重镇泾州。这里是宋西北防御的咽喉,一旦失守,西夏军便可长驱直入关中。 泾州当时的防御形势并不乐观。大部分精锐都被调往前线其他要地,城中留守的多是杂役、民兵和少量驻军。滕子京上任不过数月,还在熟悉地形与民情。就在他还在思考如何改善地方防务时,西夏的突袭已压到城下。 那一日清晨,西北的天色阴沉,风里带着沙。西夏的先头骑兵像一阵狂风冲过平原,紧随其后的,是密集的骑阵和随行的攻城器械。哨骑来报时,敌军已经逼近城外十里。滕子京立刻下令关城门、鸣战鼓,所有能握武器的男人都被召到城头。 泾州的地势并不险要,四面皆可接近。唯一的依仗是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但面对西夏精锐的铁骑,这些防御显得脆弱。滕子京清楚,能守多久,全看军民的意志。 第一波攻势来得极猛。西夏军以骑兵掩护弓弩手逼近城墙,雨点般的箭矢打在城头,击倒了不少守军。攻城车顶着大盾推进,试图撞开西门。滕子京亲自上城巡视,指挥民兵用巨石、木桩反击。 到了傍晚,城头已是血迹斑斑。守军伤亡不断增加,但没人退缩。夜里,西夏军没有撤退,而是在城外扎营,准备次日继续猛攻。滕子京明白,这只是开始。 第二天一早,攻势再次袭来。城中的箭矢逐渐消耗,滕子京下令拆城内民居的木梁、门板,改造成投掷物。为了稳住军心,他做了一个看似奢侈的决定——杀牛犒军。城中储备的耕牛被宰杀,肉被煮熟,分发到每一个士兵和民兵手中,还配上酒。寒风中,热气腾腾的肉香让疲惫的守军重燃斗志。 第三日,西夏军试图集中力量在东门突破。滕子京调集所有能战之人死守东门,亲自站在箭雨中指挥。民兵和士卒将沸水从女墙上倾泻下去,又用石块、长矛拼死阻拦。西夏骑兵在城下反复冲击,却始终无法登城。 三日的坚持,换来了时间。范仲淹在接到告急后,立刻从延州调兵,日夜兼程赶赴泾州。途中遭遇暴雨,道路泥泞,战马陷入泥坑,辎重被迫弃置,只带精锐轻装突进。 当援军赶到泾州时,城头已经被箭镞密密麻麻覆盖,像刺猬的背。西夏军见到援军出现,先是震惊,继而开始动摇。范仲淹不等敌人反应,直接下令冲击敌阵。宋军从北门杀出,援军从外压上,形成夹击。 西夏军猝不及防,被迫撤退。城门打开,滕子京带着一身血污迎接援军。军民见到救兵,情绪瞬间崩溃,城头、街道、校场到处是相拥而泣的场面。三日的血战没有白费,泾州保住了。 战后,泾州城内空旷而沉寂。战死者的尸体被一一收敛,伤员安置在空出的民居里。滕子京清点伤亡后,做出了另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动用16万贯公使钱,用于抚恤战死将士的家属,并为每一位烈士举行葬礼。 这些钱本是用来维持州政运转的经费,数额巨大。滕子京将它全部拿出来,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分。范仲淹在给朝廷的奏报中,盛赞滕子京“急难可用”,建议提拔重用。 自那以后,泾州百姓和军中将士都称滕子京为“青天”。在他们眼中,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守住了泾州,更因为他用自己的权力和资源去守护那些为城池流尽鲜血的人。 1042年的泾州保卫战,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略逆转,却有最直接的血与火的对抗。有滕子京带头的三日死守,有范仲淹冒暴雨的急行军,还有战后抚恤英烈的无私之举。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地方官在乱世中的担当与温度。青天二字,不是官衔,而是军民在血泪中给出的最高褒奖。

0 阅读:0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