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明抢了!”近日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要7160元,女子懵了,但还是付了钱,事后发在网上吐槽遇,被门店注意到后,员工解释:一棵树上只有6到8颗才能做这种话梅,网友:那么没用的梅子树留着干嘛? “怎么可能!是不是搞错了?”杭州的李女士盯着收银屏幕上的数字,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购物袋。两颗金黄饱满的话梅,标价“128元”,换算下来每斤价格竟高达3580元! 她的第一反应是系统出错,可店员只是礼貌地指了指货架角落的价签:“50克358元”,以及上面字体小得几乎像免责声明。 李女士深吸一口气,但碍于面子,在周围顾客好奇的目光中,选择扫码付款,走出店门时仍觉得荒谬:“这不就是普通话梅吗?” 这一幕发生在杭州万象城的“么凤士多”,一家以高端蜜饯闻名的香港老字号。事件被发到网上后,迅速引爆争议。 而网友则分成两派:一方怒斥“明码标价≠合理定价”,另一方则翻出该品牌的百年历史,强调其原料选自“每棵树仅产6-8颗”的稀有梅子。 更有人晒出同款话梅的礼盒装,烫金包装配上“贡品级”宣传语,价格直接飙至每斤5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杭州市监部门介入后确认商家标价合规,但建议“提升价格标识的醒目度”,这句看似中立的回应,反而让舆论更加沸腾。 深入调查发现,这类“天价零食”并非个例。上海某超市的“日本晴王葡萄”标价980元/串,北京SKU的“手工巧克力”单颗售价破百,甚至便利店里的进口矿泉水也能卖到30元一瓶。 而商家的话术高度一致:稀缺原料、古法工艺、限量供应。可当消费者撕开华丽包装,往往发现味道“和超市平价版差不多”。但网友却认为,“所谓‘高端’,八成是营销费用堆出来的。” 这场荒诞剧折射出消费社会的深层矛盾。当年轻人一边吐槽“月薪三千不敢进超市”,一边为网红奶茶排队两小时。 只能说,当“性价比”和“虚荣心”在购物车里打架。当李女士们被迫养成“先问单价再触摸”的防御性消费习惯。我们或许该反思:为什么普通商品披上“故事外衣”就能溢价百倍?谁在定义“值不值”? 要知道,当消费变成一场充满陷阱的冒险,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厚的钱包,而是更清醒的头脑。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信息来源: 央广网2025.8.3|《7点出发|两颗话梅128元!店家称原材料稀有,官方回应→》 红星新闻|《两颗128元,杭州现“话梅刺客”?商家:原材料稀缺,价格有提示,市场监管部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