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美签了?稀土换停战,美国率先官宣:中美签署了“贸易停战协议”,中国承诺向美供应稀土,从风电、飞机到导弹,全都给!一时间,美国媒体兴奋了,可问题是这“签约消息”只来自美国,中国这边一句没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则中美签署贸易停战协议的消息,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白宫高调宣布,媒体也跟着一片欢腾,听着好像中国已经承诺全面恢复稀土供应,从风电设备到F-35战机,需要的都能满足,华尔街也有了动静,把稀土相关的股票推到了新高。 可有意思的是,大洋这边,中国官方和主流媒体却安静得出奇,围绕着这些关键战略资源,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喧嚣,另一边是不多言语的沉默。 这背后,到底是谁的外交胜利,还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权力游戏,答案或许就藏在美国媒体没细说的那份三页纸协议里。 想看清这盘棋,得先看看协议到底写了什么,协议的核心,远不是美国人说的敞开供应,而是一次附带了严格条件的有限度恢复。 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中国只恢复氧化镨钕、金属镝等七种特定稀土产品的出口,还定了精确的配额:今年第三季度的供应量,不能超过2019年同期的65%,这个数字,比美国急着想要的少得多。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协议里加了两道保险措施,第一道是最终用户承诺书,所有美国进口商都得签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保证买来的稀土绝对不会用在任何敏感的军事项目上。 第二道更厉害,是一套熔断机制,简单说,就是中国手里有个暂停键,一旦发现美国那边有任何不守规矩的行为,中国有权单方面立刻中止协议。 相比之下,美国给出的回应更像是姿态性的,虽然恢复了部分中国留学生签证的加急办理,也放宽了某些EDA软件的出口限制,但范围巧妙地卡在了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核心技术的门槛,还是那么高。 问题来了,既然协议条款这么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处处设防,美国那边为什么还要敲锣打鼓地宣传,好像占了多大便宜?答案就两个字:焦虑。 就在协议达成前的五个月,中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量同比暴跌了58%,特别是那些关系到国防命脉的重稀土元素镝和铽,供应几乎断了线。 更深层的困境是技术上的限制,尽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说,美国本土稀土储量占全球 15%,但尴尬的是,这些矿挖出来也没用,因为全球超过八成,甚至有说法是高达九成的稀土精炼加工产能和技术,都牢牢掌握在中国手里。 这种有资源却没法加工的现实,让美国国防部自己都在报告里承认,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严重依赖,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安全风险。 面对美国的焦虑,中国的应对策略显然想得更远,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妥协,而是一套攻守兼备的组合拳。 首先,中国选择了精准控制,而不是一刀切的全面禁运,决策者很清楚,把美国彻底逼急了,只会迫使它不计成本地去扶持澳大利亚、缅甸这些国家建立替代供应链,从长远看反而会削弱自己的话语权。 现在的做法,既满足了民用市场的需求,又死死卡住了军事用途的渠道,既不让对方瘫痪,又始终让自己的筹码有效。 与此同时,就在协议签署后才七天,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就发布了新的技术标准,把17种产品的纯度指标平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看似只是个技术调整,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全球产业链的游戏规则。 在稀土这个领域,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控制了价值链的顶端,更何况,将稀土加工技术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大力研发稀土替代材料和回收技术这些更长远的布局,也早就开始了。 2010 年削减对日稀土出口,结果刺激日本砸重金搞替代技术的教训,中国显然不想再经历一次。 说到底,这份协议更像是一个为期90天的战略缓冲期,而不是矛盾的终点,它给了中美双方宝贵的调整时间。 对美国来说,想真正摆脱依赖,建立一套从开采、精炼到应用的完整本土产业链,没有十年工夫根本做不成,而对中国来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窗口期优化产业结构,巩固自己在全球供应网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就像中国外交部划出的底线,合作需要相互尊重,单方面提要求解决不了问题,中美关系已经回不去了,边打边谈,在竞争中找合作,恐怕会是未来的新常态。 信源:速看前沿——《果断放弃,特朗普签字休战,中美秘密达成协议?中方稀土政策变了》
[微风]中美签了?稀土换停战,美国率先官宣:中美签署了“贸易停战协议”,中国承诺
阿秋手作
2025-08-06 15:32:42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