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终于怂了。新华社曼谷消息,8月4日柬埔寨国防部表示,当日上午,泰军无视柬军强烈反对,进入“柬方领土并布设铁丝网”,而泰方则称“该地原属于泰国”,奇怪的是柬军并未反击。 就在不久前的7月24日,同样是在这片区域,两国军队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当时,柬埔寨领导人洪森甚至亲自换上军装,坐镇指挥部,展现出一步不退的强硬姿态。 可为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这位铁腕人物的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选择了令人费解的沉默。 首先,柬埔寨的行动受到了国际大环境的无形约束。在之前的冲突中,美国方面就曾直接介入,将停火与双边的贸易谈判直接关联起来,这种经济上的施压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洪森事后还曾对美方的调停表示感谢,这足以说明他清楚地知道,维持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的经贸关系,对于柬埔寨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在8月4日这一天,他不得不掂量,任何军事上的反击都可能再次引来美国的干预,从而让国家陷入不利的境地。 与此同时,来自周边的声音也让柬埔寨无法轻举妄动。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在冲突期间积极进行外交斡旋,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区域大国,也一贯主张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在这样多方关注的局势下,任何加剧冲突的行为,都可能让柬埔寨在外交上陷入孤立。 除了外部的压力,柬埔寨国内的形势也不允许冲突继续下去。上一次的战火,已经导致边境地区的大量居民被迫离开家园,柬埔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也因此受到了实在的冲击。 这种影响很快就传导到了社会层面,柬埔寨国内的民众开始自发地减少购买来自泰国的商品,许多泰国品牌的店铺生意都受到了影响。 这种民意的反弹,是洪森政府必须正视的一个信号,它表明民众渴望的是安定的生活和发展的经济,而不是持续的对抗。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两国军事实力上存在的客观差距。泰国军队拥有像F-16战斗机这样的先进装备,在现代化程度上占据着上风。这一点,在7月份的交火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柬埔寨军队在装备上确实吃了亏。 在这种硬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如果继续选择硬碰硬,柬埔寨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军事损失。这笔账,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洪森不可能不算。 所以,洪森这次的“怂”,并非简单的退缩。它是在综合了国际压力、国内民意以及军事现实之后,做出的一种极为务实的选择。这是一种夹缝中的生存智慧,也是小国在大国博弈和复杂地缘政治中的一种无奈却理性的抉择。
洪森终于怂了。新华社曼谷消息,8月4日柬埔寨国防部表示,当日上午,泰军无视柬军强
芸霄记史
2025-08-06 13:18:15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