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吹牛,五角大楼已经行动!普京明白:现在仅靠中国行不通。特朗普没有说大话,五角大楼已经开始有所部署?对于美国的行动,普京也有所感悟,认为单靠我国是不足以抵抗美国?据报道可知,目前特朗普方已经对海域进行了武装部署,该行为对不少人来说是完全没想到的,因为美国能够做出如此部署,自然意味着如果俄乌还不能停战的话,美国将极有可能加大势力插手。 先看特朗普政府的行动逻辑。自2025年1月就职以来,五角大楼的军事部署呈现出“多线施压”的特点。在南海方向,“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在2025年1月、3月和5月三次进入南海,其中3月的行动中,美军驱逐舰非法闯入南沙美济礁邻近海域,遭解放军南部战区海空兵力跟踪监视并警告驱离。 这种高频次的军事活动并非偶然,而是配合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具体举措。该航母打击群搭载了两个中队的F-35C隐形战斗机,这是美军首次在实战部署中集中如此规模的第五代战机,意图通过技术优势强化对中国的威慑。 在台海方向,美军的动作更为激进。2025年以来,美军舰艇穿越台湾海峡的频次同比增加40%,“劳伦斯”号导弹驱逐舰一年内11次过航台海,同时在菲律宾新增的军事基地部署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其射程可覆盖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及台海地区。 这种“以台制华”的策略,与特朗普政府试图将台积电等关键产业转移至美国的经济手段形成联动,旨在削弱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中东地区同样成为美军部署的重点。2025年4月,五角大楼宣布在中东同时部署“卡尔・文森”号和“哈里・杜鲁门”号两艘航母,这是自2020年以来美军在该地区首次出现双航母战斗群。 此举直接针对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航运的袭扰,但更深层的意图是巩固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防止中俄在该地区扩大合作空间。例如,俄罗斯在2025年7月与伊朗达成的石油换武器协议,就被美国视为对其中东利益的挑战。 面对美国的战略挤压,普京逐渐意识到仅靠中国的支持已不足以应对多重挑战。首先,俄中在关键领域的合作遭遇瓶颈。尽管普京提出深化AI领域合作,但俄罗斯在核心技术获取上处于弱势,中国对敏感技术的输出保持谨慎,导致合作进展缓慢。 能源合作方面,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因价格分歧和管道路线争议陷入停滞,中国转而与阿联酋等国达成新的能源协议,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在能源市场的议价能力。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开始加速推进“向东看”战略的多元化。2025年7月,俄罗斯与印度签署两项重要军事协议,包括价值6.63亿美元的AK-203突击步枪联合生产合同,以及延长至2031年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 俄罗斯还向印度提出出口苏-57E第五代战斗机的计划,承诺提供核心代码和技术转让,以对抗美国F-35的竞争。这种合作不仅缓解了俄军火出口下滑的压力,也为俄罗斯在印度洋地区争取到战略支点。 但普京的调整并非一帆风顺。在科技领域,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尽管俄中联合研发的“卫星-V”疫苗在2025年实现量产,但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上,俄罗斯仍需依赖中国供应链。 回到俄乌冲突的核心议题,美国的军事部署正在改变战场态势。2025年8月,特朗普政府威胁对俄罗斯加征“非常严厉”的关税,并在俄附近海域部署两艘核潜艇,试图迫使普京接受美方提出的停火条件。 美国提出的“和平计划”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并冻结当前战线,但同时要求俄罗斯从部分占领区撤军,这种“领土换和平”的方案遭到乌克兰的强烈反对。 普京显然意识到,美国的军事压力与经济制裁形成合力,仅靠中国的经济支持无法完全抵消。2025年7月,俄罗斯与土耳其达成协议,通过土耳其溪管道增加对欧天然气出口,试图分化欧盟内部对俄制裁的共识。 同时,俄罗斯加大对非洲国家的粮食援助,以换取这些国家在联合国对俄立场的支持。这种“多维度破局”的策略,反映出普京对传统盟友体系局限性的清醒认知。 然而,美国的军事冒险也存在自身风险。五角大楼的全球部署导致兵力分散,第七舰队“卡尔・文森”号航母因设备老化故障率高达40%,部分关键弹药库存仅能维持一周高强度作战。 在台海方向,解放军通过常态化环台战备巡航和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的部署,已构建起区域拒止体系,使得美军航母在冲突中生存概率大幅下降。 总的来看,特朗普政府的军事部署正在重塑全球安全格局。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威慑+经济施压”的组合拳,迫使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让步,并遏制中国的崛起势头。 而普京在应对挑战时,既需要维持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又不得不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分散风险。这种复杂的博弈态势,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演变方向。
“最后的亮剑”!最后3天!特朗普没有吹牛,美俄互相核威慑,普京该向中国交底了。距
【2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