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

南风意史册 2025-08-06 10:13:38

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1956年,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摩拳擦掌,想要用实证的方法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郭沫若,这位文坛巨匠,对考古发掘尤其热衷。   他早就盯上了明十三陵,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帝王陵墓,在他看来,就是一座座“地下图书馆”,只要打开,就能找到研究明史的珍贵资料。   郭沫若最初的目标可不是万历皇帝的定陵,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毕竟,朱棣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的陵墓里说不定藏着《永乐大典》的原本,或者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那可比万历皇帝的陵墓有价值多了。   可惜,长陵的结构太复杂,考古队转悠了半天,连地宫入口都没找到。郭沫若虽心急开发,可没办法,科学不能蛮干,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目光转向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安息之地。   万历皇帝的名声可不太好,后世都说他几十年不上朝,懒政怠政,把明朝拖进了衰落的深渊。   但吴晗这位明史专家却对万历朝特别感兴趣。   他坚信,陵墓里的陪葬品能证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明朝的灭亡不是皇帝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出了问题。所以,当郭沫若提议挖定陵时,吴晗举双手赞成。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考古学家夏鼐都急得跳脚,说现在的技术根本保护不了出土文物,贸然开挖就是犯罪!   可郭沫若和吴晗是谁啊?一个是大文豪兼科学院院长,一个是明史权威兼北京市领导,两人联名上书,国务院最终点了头。   1956年5月,定陵发掘正式开始。   起初,一切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考古队找到了地宫入口,厚重的石门被缓缓推开,尘封三百多年的神秘世界终于重见天日。   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静静地躺在棺材里,周围堆满了金银玉器、丝绸锦缎,甚至还有万历生前用过的玉带、金冠。   郭沫若兴奋至极,这些发现足以让自己的文学成就再上一层,吴晗则忙着记录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准备回去写篇震惊史学界的论文。可谁也没想到,灾难来得那么快。   最让人痛心的,是那些华丽的丝织品。万历皇帝的龙袍,在棺材里躺了三百多年安然无恙,可一接触空气,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迅速变黑、变脆,最后化成了一堆碎片。   那些精美的书画、漆器,也因为湿度、温度的剧烈变化,要么开裂,要么霉变。   考古队手忙脚乱,可当时的中国,连个像样的文物保护实验室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无价之宝在眼前毁掉。   更讽刺的是,万历皇帝的尸骨也没能逃过一劫。十年后,一些人用“封建皇帝”的名头将遗骨从仓库里拖了出来,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郭沫若和吴晗当初信誓旦旦地说要“科学保护”,结果却让这位皇帝连最后的安宁都没保住。   发掘定陵的初衷是好的,郭沫若想推动考古学发展,吴晗想验证自己的历史理论。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文物毁了,皇帝的尸骨没了,定陵的发掘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   夏鼐后来痛心地说:“这不是考古,这是破坏!”郑振铎更是气得直骂:“早知如此,打死我也不该同意!”   而郭沫若和吴晗呢?他们再也没提过主动发掘帝王陵的事。1959年,国务院紧急叫停所有帝王陵的主动发掘,直到今天,这条禁令依然有效。   定陵的悲剧告诉我们,历史不是你想挖就能挖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考古不是盗墓,光有热情远远不够,技术、经验、敬畏之心,缺一不可。否则,雄心壮志,最终只会变成千古遗憾。   信息来源: 央视国际|《发掘帝陵争论持续50年 定陵打开后万历尸骨被焚》   文|饮用纯净水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