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逝世后,每逢毛泽东的生日,一个穿着破烂的妇人都会排队进入毛泽东纪念堂,直到22年后,一值班人员认出了其身份。 1998年12月的一个早晨,北京的寒风像往常一样刮过天安门广场。在毛泽东纪念堂外漫长的队伍中,一位老妇人正慢慢挪动脚步走过来。她胸前别着一枚泛黄的塑料勋章,手中布包露出半截《毛泽东选集》的红封面。 当值班人员认出她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时,惊讶地说:“您怎么不通知一声?我们可以安排特殊通道。”李讷却轻轻摇头:“父亲不喜欢搞特殊待遇。”说完又默默回到队伍中。 从1976年父亲逝世到1998年,李讷每年都会在毛泽东诞辰日和忌日来到纪念堂。她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脚上的黑布鞋磨得起了毛边。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工作人员看到她在寒风中排队,实在不忍心,再次提出让她走贵宾通道。李讷却坚持说:“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来看爸爸的。” 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上演。有一次,排在她前面的一位老人认出了她,感动地说:“您是毛主席的女儿,我们应该让您先过去。”李讷连忙摆手:“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 在她的坚持下,队伍里没有人因为她的身份而让行,大家都像对待邻家妇人一样和她聊天,分享各自对毛主席的怀念。 李讷的简朴不仅体现在排队这件事上。她的家里至今保留着父亲1959年送给她的粗布中山装,领口的地方还能看到粗糙的手工痕迹。有一次,她穿着这件衣服去参加一个活动,工作人员担心她穿得不太得体,建议她换一件新衣服。 李讷却说:“父亲的衣服一个补丁摞一个补丁,我有什么资格穿新衣裳?”她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节俭。每天早餐就是一碗粥和一个馒头,午餐和晚餐通常是一荤一素。 李讷的简朴都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毛泽东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就教导她们不能有丝毫特殊化。李讷上北大时,别的同学都有自行车,她却每天步行上学。 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李讷上中学时,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帮忙做家务。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毛泽东非但没有责备她,反而说:“碎碎平安,以后做事要小心。”从那以后,李讷学会了更加细心地照顾家人。 李讷的简朴生活也影响了她的下一代。她的儿子王效芝从小就知道,不能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外孙而有任何特殊。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有同学问他:“你外公是毛主席,你是不是有很多特权?”王效芝回答:“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学生。” 现在,李讷已经退休了,但她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她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爸爸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教诲。我们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每年,当人们看到李讷在纪念堂外排队时,都会想起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朴素,什么是对父亲最好的思念。 信息来源: 人民网|大姐李讷 百度百科|李讷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毛泽东逝世后,每逢毛泽东的生日,一个穿着破烂的妇人都会排队进入毛泽东纪念堂,直到
南风意史册
2025-08-06 09:13:42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