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代船王”卢作孚在家里吞服了大量安眠药后,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一生爱国,德高望重,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圣贤,也有人说他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为何最终却要选择自杀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2月的一天,重庆的清晨雾气还未散去,卢作孚静静地躺在床上,身边摆着半碗凉透的药水。 他吞下了大量安眠药,没有留下一句怨言,也没有喊一声告别,这位一生清廉的实业家,就这样悄悄离开了人世,终年五十九岁。 他的身世并不显赫,出生在重庆合川一个穷苦人家,家中无力供他读书,小学还没读完就被迫辍学,他靠亲戚凑的几个铜板,一个人徒步走到成都找出路,挤在拥挤的私塾听课,白天在报馆打工,晚上自学。 他聪明肯学,很快能教中学数学,还写出一本数学习题集,在二十一岁时被重庆书局出版,他不是为出人头地才读书,而是从小就希望用所学去改变命运、服务他人。 1914年他去了上海,在黄浦江边看到洋人开的大轮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中国自己的船却只能躲着走,那种无力和压抑他记了一辈子。 回到四川后,他办过学校、做过记者、提过改革,最后决定投身实业,亲手改变这个国家。 1925年,他用攒下的钱在合川办起了“民生公司”,买了第一艘70吨的小火轮,命名为“民生号”,当时长江上都是英国、日本的商船,他们垄断市场,随意涨价,压得中国船喘不过气来。 卢作孚咬牙坚持,票价只收外轮的一半,船上免费提供茶水,服务周到又守时,很快便打响了名号,他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争一口气,让中国人在自己江河上挺起腰杆。 几年间,他把一家小公司发展成拥有几十艘轮船、几千名员工的远东大航运企业,他没有挥金如土,也没有过奢侈生活,公司赚的钱用来办学校、修码头,连儿子上学都不许搭公司的顺风船,他说过,做企业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服务社会。 1938年,抗战爆发后,武汉即将失守,大批学校、工厂和重要设备急需转移到大后方,成千上万的人和几十万吨机器聚集在宜昌,等待进入四川。 当时正值枯水期,大船无法上行,空中还有日机轰炸,一切都乱作一团,没有人知道该怎么把这批人和物资安全送出。 卢作孚亲自到宜昌,查看水位,调研航线,和所有船主、工人、军官一一开会,他提出分段运输,把大船用在水深的江段,换小船进入三峡,再将物资接力转运。 他还组织人将大型设备拆成零件分开运,甚至动员百姓的木船,能用的全都用上,四十天内,他带领队伍成功转运三万人和九万吨物资,为国家保住了工业命脉。 这次行动没有军舰掩护,没有中央指挥,靠的就是一张张手绘的船运图,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群不怕死的船工和他的坚定。 抗战期间,他还在北碚建立建设实验区,修医院,办教育,搞水利,他做事讲制度,重效率,注重员工福利,在公司内部推行员工持股制,在别人还在讲人治时,他已经开始用制度管企业。 1949年,他面临抉择,那时,民生公司最后的二十二艘大船停在香港,国民党劝他留下,许以高官厚禄,他不为所动,带着船队开回大陆,连船上的咖啡机都没舍得卖。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亲自接见他,他高兴地说,咱们中国人的船,终有一天要挂着五星红旗开遍世界,他真的做到了,回国后继续整合航运资源,筹建远洋船队,为新中国航运事业奠定了基础。 可他没想到,三年后,形势陡变,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席卷全国,资本家成了重点打击对象,他被指控“腐蚀干部”,亲信背叛,昔日同僚噤声不语。 在批斗会上,他没有反驳,只是沉默地低头听完,他一生守规矩、讲诚信、严律己,却被泼上污水,无处辩白,他的世界崩塌了。 自杀那晚,他什么都没说,留下的遗书只是交代好公司财务安排,清理遗物时,人们在他贴身口袋发现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公司欠工人的三个月工资,他始终惦记的,是员工的生活,是民生公司的未来。 他的一生没有高调口号,没有惊世辞藻,只是一步一步,走得踏实,他把“服务社会”写进公司章程,把国家的命运扛进自己的责任。 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圣贤,也有人说他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中国人可以靠自己建起一支航运队,也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和坚守撑起国家的骨架。 他没等来平反的那天,但几十年后,他梦里的那艘“民生轮”真的开到了世界各地,江水依旧向东流,汽笛声响起的时候,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初心没有沉没。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军网——卢作孚: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的海洋上
1952年,“一代船王”卢作孚在家里吞服了大量安眠药后,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
如梦菲记
2025-08-05 16:17: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