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

周平聊历史 2025-08-05 15:17:25

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弹。汉奸一瞪眼:“你要子弹干啥?”“给八路军。”汉奸啪的一拍桌子,噌的一下,站起来:“你不想活了?” 1943年的威海,跟山东很多地方一样,是日军重点“扫荡”的区域。城里是日本人的天下,城外,就是咱们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双方斗争得那叫一个激烈,跟拉锯似的,今天你占个村,明天我拔个点。 江亚浮这个警察督察长,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穿着笔挺的制服,出入有车,前呼后拥,在威海城里是响当当的人物。日本人器重他,伪政府里的人巴结他。很多人都觉得,这江亚浮,是铁了心要跟着日本人一条道走到黑了。 然而有一天,乡下的姑母刘清侠托人带话,说想他了,让他回家吃顿饭。 那天,姑母准备了一桌家常菜。饭桌上,姑侄俩聊着家常,谁也没提别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屋里没外人了,姑母刘清侠突然把声音压得像蚊子哼哼,凑到江亚浮耳边:“亚浮,孩子,姑母求你个事。” 江亚浮心里一紧,来了。 “你能不能……给姑弄点子弹?三百发就行。” 江亚浮当时脑子“嗡”的一下,筷子都差点掉了。他瞪着眼,盯着姑母:“你要子弹干啥?”他心里已经猜到七八分,但还是不敢相信。 姑母看着他,眼神异常坚定,一字一句地说:“给八路军。” 这五个字,就像一颗炸雷,在江亚浮耳边炸开。他“啪”的一声把筷子拍在桌上,猛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冲着姑母就吼:“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知道你在说啥吗?这事要是传出去,咱们全家都得掉脑袋!” 姑母被他这一下吓得不轻,愣在那儿,眼圈慢慢红了。 他几步走到门口,探头往外瞧了瞧,又赶紧把门窗都关严实。然后,他回到桌边,一屁股坐下,声音也压得极低,但语气里满是急切和后怕:“姑,我的亲姑奶奶,这种事你怎么敢在家里说?你知道这周围有多少日本人的眼线吗?” 原来,江亚浮的勃然大怒,全是演戏。他不是怕姑母连累自己,他是怕姑母和全家的安危! 江亚浮的真实身份,根本不是什么汉奸。他是我党插入敌人心脏的一名地下工作者。他的任务,就是利用这个“汉奸”身份,为我党我军获取情报、输送物资。 所以,当姑母说出“给八路军”那五个字时,他第一反应是震惊和恐惧。震惊的是,姑母一个普通农妇,怎么会和八路军联系上,还敢揽下这么危险的活儿?恐惧的是,这个秘密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发火,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更是对亲人的保护。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姑母,这件事的风险有多大。 姑母看着侄子紧张的样子,也渐渐明白了。她小声说:“是咱们村的抗日游击队,他们实在缺弹药了,跟日本人打了好几仗,枪都快成烧火棍了。我想着你……有这个门路……” 江亚浮沉默了。他知道,根据地的同志们,过得有多苦。每一颗子弹,都可能换回一条战士的命。 他这个在敌人心脏里“享福”的地下党,心里比谁都煎熬。 他长叹一口气,对姑母说:“姑,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子弹的事,我想办法。但是,你绝对不能再跟任何人提起。” 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三天后,你到城南的乱石岗,我让人把东西放那儿。” 江亚浮每天游走在刀尖上。白天,他要对日本人和汉奸们笑脸相迎,晚上,他要在夜深人静时整理情报,心里绷着一根比钢丝还紧的弦。他承受的,不光是生命的危险,更是来自同胞的误解和唾骂。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有时候比死亡更可怕。 而像刘清侠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她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知道谁是真正打鬼子、为穷人办事的队伍。她冒着杀头的风险,只为给八路军弄点子弹。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才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百折不挠、浴火重生的根基。 。 江亚浮的故事后来怎么样了? 他继续潜伏,利用职务之便,为我党提供了大量关键情报,营救了许多被捕的同志,直到迎来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身份才被公开,那些曾经骂过他的人,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江亚浮后来在公安战线上工作,安然度过了晚年。 它照见了我们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那种惊人勇气和智慧。一个督察长,一个老太太,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区,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里应外合。靠的是什么?是深入骨髓的民族大义和亲情信任。 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先辈,在当年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替我们负重前行。

0 阅读:109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