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老兵刘运达,娶了日本女战俘大宫静子。不曾想,30年后,妻子真实身份曝光时,却令他目瞪口呆!
在一九七七年,一位年迈的日本人来到了中国北京,他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中日友好协会的会长。
这趟来中国,除了搞友好交流,他还有个压在心里几十年的念想,就是想请中国政府帮他找一个女儿。
女儿叫大宫静子,当年是被日本政府征召到中国的护士,后来战争结束,听人说在缅甸日本人兵营里见过她。
就凭着这点零星消息,他一直没死心,总觉得女儿还活着,他想着这回机会难得,就硬着头皮提出了这个请求。
后来找到了原来新一军的乔团长了,乔团长一听名字就点头,说说有些印象。
因为这姑娘后来被他们团突击连的连长刘运达抓了,最后俩人还成了夫妻,乔团长说,仗打完了,这一对后来去了哪里落脚,他可就真不知道了。
寻人的人顺着这条线往下摸,终于摸到了四川一个叫白沙镇的地方,果然在这里找到了刘运达和一个叫“莫元惠”的女人,这“莫元惠”,就是大宫静子在白沙镇生活用的名字,日子过得跟当地妇女没啥两样。
说起来,刘运达和大宫静子的故事,得往回捯到抗战那会儿,刘运达当年也是个有血性的学生,书本一扔,参军去了。
他成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那个苦地方跟日本人拼,有一回,部队逮住了十几个日本俘虏,大宫静子就在里头。
那年她才十八岁,脸上还带着怯生生的神情,让刘运达多看了几眼,后来部队了解清楚了,她就是个医院的护士,手上没沾过血。
刘运达一想,把她关着白费粮食,不如让她进军队医院帮手,还能多救几个自己人,就这样,大宫静子进了中国军队的战地医院干活。
时间一长,她慢慢看清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心里挺不是滋味,看着那些受伤牺牲的中国士兵,她知道是自己国家发动的这场战争造成的。
心里从最初的抵触,渐渐变成了愧疚,后来不用人催,她就主动去照顾中国伤员了,刘运达一直在旁边看着这个姑娘,看着她默默的付出,感情不知不觉就起了变化。
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经过批准,两人就结了婚,仗打完,他们就回到了刘运达的老家白沙镇。
他们下地干活,跟普通农民一样过日子,他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命苦,几年前被山上的滚石砸死了。
一家子就这样过着清贫但安稳的日子,直到有一天,白沙镇上的街坊被三辆排得整整齐齐的小汽车惊着了,车子就停在“莫元惠”家门口,领导带着大宫义雄登了门。
大宫静子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亲爹,这场面,不仅邻居看傻了眼,连刘运达也懵了,看着眼前这位穿着体面的日本老头,他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静子要跟他走了?
这些年习惯了有她在身边的老农,心里一下子就乱了,大宫义雄找上门,对女儿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回日本去看看是人之常情。
丈夫达心里再翻腾,也没道理拦着,码头送别那天,妻子抹着眼泪,一遍遍向丈夫和孩子们保证肯定会回来,话是这么说,看着船开远,刘运达心里还是七上八下,没个着落。
大宫静子回了日本金泽老家,到了母亲坟前,她哭得撕心裂肺,母亲到死都惦记着这个失散的女儿,终究没能等到再见。
在金泽,她看到了年迈的父亲,也看到了老家那份不同白沙镇的家业,另一边,留在白沙的刘运达心里除了不舍,还有点别的滋味,妻子这些年跟着他受苦了,现在知道人家原本是富家小姐出身,自己心里反倒有些过意不去。
1980年,一个机会,刘运达带着儿子女儿也坐飞机去了日本金泽,刚走出机场大门,一个穿着看着就贵气十足的女人朝他们跑过来。
定睛一看,可不就是静子,一家人抱在一起,眼泪都止不住,后来到了老丈人家,刘运达算是大开眼界。
以前光知道亲家是有身份的人,这亲眼所见还是被震了一下,大宫义雄在金泽市是个大企业家,手里头管着三家工厂,手下干活的有三千号人呢!
他们住的那大房子,富丽堂皇得像宫殿,刘运达头一回见,看得直愣神,想想妻子当初在乡下跟着自己吃苦受穷,他心里更不是滋味了,总觉得亏欠了太多。
既然老人需要照顾,儿女也在身边,一家人就在日本住下了,住了些年,刘运达细心地照料着老岳父,算是尽了一份心。
日子久了,生活是好,但他们总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1989年,大宫义雄去世了,处理完身后事,刘运达和大宫静子商量定了,回白沙镇去。
那时候,他们已经离开老家将近十年了,静子继承了父亲的产业,但她没留在日本打理,而是把这一切交给了他们最信任的儿子刘崇义去管。
对刘运达和大宫静子而言,千帆过尽,最舒坦的日子,还是回到了起点,在这片他们亲手劳作过的土地上,做个普通的乡下老夫妻,守着那份踏踏实实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