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大阅兵在即,轰20却迟迟不露面,真如传言一样泄密凉凉了? 距离9月3日的大阅兵仅剩四十余天,长安街两侧的观礼台正在悄然搭建,而军迷们最牵肠挂肚的,莫过于那架只存在于官方暗示与卫星图片中的“大国重器”——轰20。 当受阅装备清单陆续披露“无人智能、高超声速“等新型力量时,这款被昵称为“水分子”的隐身战略轰炸机依旧深藏不露,关于它“因泄密而项目凉凉”的传言再度在网络发酵,真相究竟如何? 时间回溯至2016年9月,长春空军开放活动的停机坪上,时任空军司令马晓天的一句话让全场沸腾:“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 这是官方首次确认轰20的存在,彼时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主力仍是不断改进的轰6系列,网友调侃其型号字母“快要用到Z”的无奈,恰恰道出了对新型轰炸机的迫切期待。 一年后的2017年,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公布的卫星图片显示,中国某机场出现疑似飞翼布局的原型机,其轮廓与美国B-2隐轰高度相似。 网友们从模糊的像素中解读出“航程超1.3万公里、载弹量30吨”的性能参数,仿佛已听见它划破长空的轰鸣。 此后的几年里,轰20如同一位神秘的“预言家”,每次亮相都停留在“即将揭晓”的前夜。 2020年珠海航展,无数镜头对准天空,最终等来的却是歼20的编队表演,2021年空军招飞宣传片中,飞行员头盔反光里闪过的鹰嘴状机头,让解码游戏持续数月。 2024年3月全国两会,空军副司令王伟面对追问挥挥手:“没啥瓶颈,都能解决。”这句底气十足的回应,让期待值推向新高峰,可十六个月过去,阎良机场的卫星图像里,那架黄色涂装的飞翼构型飞行器依旧停留在测试区。 传言的滋生总是伴随着等待的焦灼。有人说轰20的隐身涂层配方被间谍泄露,不得不推倒重来;有人猜国产发动机推重比不达标,动力系统成了绊脚石;更离谱的说法是项目已悄然终止,被无人机替代方案取代。 这些猜测看似言之凿凿,却忽略了现代航空工业的复杂性——印度即便拿到B-2图纸也造不出同款机型,俄罗斯PAK-DA轰炸机难产多年,足见战略轰炸机的研发从来不是“看一眼就能仿”的简单工程。 2025年3月军工工程师刘某因泄露航电机密被判刑,法院提到的“特别重大损失”虽引发联想。 但业内人士都清楚,飞翼布局的气动设计需要数万小时风洞测试,仅凭碎片化数据根本无法还原整体框架,就像掌握了某块拼图的颜色,却拼不出整幅图画。 真正的挑战藏在技术细节里。飞翼布局取消了传统尾翼,全靠飞控算法维持稳定,任何气动偏差都可能导致空中解体,西飞的工程师们在模拟器上做了上万次失速测试,才敢让原型机滑跑。 隐身涂层要同时应对雷达波与高温,实验室里每平方厘米涂层要经受-50℃至150℃的温度冲击,直到2023年才找到兼顾隐身与耐用性的配方。 更关键的是武器适配,空射高超音速导弹的体积远超预期,弹舱结构强度的重新验证,让原计划的试飞时间延后了八个月。 这些打磨的过程,没有闪光灯记录,却决定着这款轰炸机能否真正跻身“全球巅峰”。 美国B-21“突袭者”的首飞,曾让外界催促轰20加速亮相,但中国航空工业的节奏自有章法。歼20从首飞到列装用了五年,运20经历三年测试才正式服役,战略轰炸机的周期只会更长。 今年元旦中国试飞院那句“鹏程万里系家国”的公告,配图里的云海或许藏着玄机——轰20的航程若真如推测达到1.6万公里,意味着它能不着陆抵达全球任何角落,这样的“国之重器”,确实需要多些耐心精雕细琢。 大阅兵的脚步越来越近,受阅装备的轰鸣声已隐约可闻。即便轰20最终缺席,也不必失落。 它的战略价值,恰恰在于让对手始终猜测“它能做什么”,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就像当年歼20在珠海航展突然现身,留给世界的震撼一样,当轰20真正揭开面纱时,必然带着足够的底气,告诉世界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
当着全世界的面,美海军上将向中方喊出一句话,现场国会大佬全都懵了在美国参议院
【3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95
对于叛徒,关进监狱,永远无期!
limjigian 回复 07-25 08:25
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