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于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当地孤寡老人李阿妈家,生活了1

墟史往事 2025-08-05 10:35:12

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于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当地孤寡老人李阿妈家,生活了10年。返城之际,夫妻二人跟公社反映:“我们要带着李阿妈一起走。” 姚祚塘出生在1951年的上海,父母是文化工作者,他从小接触书籍,在塘桥中学读高中时就显露出对阅读的爱好。1969年,他响应号召,与同学一起前往吉林延边插队。那时候他18岁,身体中等,皮肤白净,刚到乡村就得适应农活,从握锄头开始学起。林小兰也生于1951年,来自工人家庭,从小帮父母带弟妹,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本事。她和姚祚塘是同学,下乡后关系越来越近,后来成了夫妻。林小兰动作麻利,在乡下很快就学会了纺纱和背粮袋。李阿妈原名李生今,1902年生于延边和龙县,朝鲜族人,早年丈夫去世,没留下孩子。她一个人住土坯房,靠种菜养鸡过日子,村里人觉得她温和,常帮邻居干杂活。到1969年,她67岁,头发花白,但还保持日常劳作习惯。 姚祚塘夫妇和其他14名上海知青一起,分配到延边和龙县西城镇西城三队的小山村。那里靠长白山,道路泥泞,房子简陋,冬天特别冷。刚去时,他们住集体宿舍,饭食难做,村干部安排李阿妈帮忙管餐饮。她把自家小院开放给大家用餐,从那时起,知青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姚祚塘和林小兰在村里逐步适应,两人因共同劳动结为夫妇。1970年,林小兰怀孕,村卫生所条件差,李阿妈去邻村找接生员帮忙。孩子出生后,取名晓虎,李阿妈参与照料,从喂粥到带孩子,都出力不少。十年里,李阿妈年纪大了,关节疼,但还帮着洗衣做饭。姚祚塘夫妇把她当长辈看待,晓虎也跟她亲近。村里人常说李阿妈运气好,遇上可靠的后辈。 插队期间,姚祚塘学会了耕地,林小兰掌握了当地纺纱技巧。李阿妈教他们朝鲜族习俗,比如腌泡菜的方法。她示范切菜压缸,解释发酵过程。冬天,一家人在炕上围坐,李阿妈讲民间故事,姚祚塘记录,林小兰添柴。晓虎小时候活跃,李阿妈跟在他身后收拾。1979年,返城政策下来,其他知青收拾行李准备走。姚祚塘夫妇却犹豫,因为李阿妈快80岁,一个人留村里不合适。他们去公社陈述十年相处情况,李阿妈如何提供住所、帮带孩子。公社干部同意,一家四口收拾行李上火车回上海。 到上海后,姚祚塘夫妇把李阿妈安置在家,林小兰父母提供房间。起初,李阿妈不适应城市噪音和语言,她少言寡语,坐在窗边看街景。夫妇慢慢引导,她学会用煤气灶。姚祚塘推轮椅带她去公园,林小兰买衣物给她穿。晓虎上学,李阿妈在家整理东西。夫妇恢复工作,收入稳了,就改善李阿妈条件,买轮椅方便出门。她融入家庭,偶尔浇花。邻居知道这事,常议论夫妇有责任心。

1989年,李阿妈身体弱,夫妇送她就医,但她那年去世,89岁。一家办葬礼表达敬意。这事在社区传开,强调了知青的责任感。姚祚塘和林小兰继续生活,晓虎长大后也参与家庭事。夫妇后来重返延边,祭奠李阿妈坟前,清明时清理杂草。这段经历影响他们一生,成为后代的教育素材。 姚祚塘夫妇的下乡故事,反映了那时代知青的真实境遇。很多人去农村插队,面对陌生环境,从不会干农活到逐步适应。姚祚塘从城里书生变成能耕地的农民,林小兰从帮家务到学当地手艺。李阿妈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一层人情味。她没血缘,却像家人一样出力,这在当时农村常见,孤寡老人靠互助过日子。返城时带老人走,不是常见事,但公社开了绿灯,说明人性关照在政策中也有空间。 后来在上海,李阿妈的适应过程,也显示了城乡差距。城市节奏快,她从乡村老人到城里生活,需要时间调整。夫妇的照顾,体现了知青返城后的责任延续。晓虎的成长,见证了这段跨地域的情感纽带。到李阿妈去世,这22年的相处,成了他们家庭的独特记忆。姚祚塘夫妇偶尔回延边,不仅祭奠,还联系老村人,保持联系。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