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死死攥着的氢能技术,如今终于被咱们给比下去了。 2025 年 6 月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在氢能的造、存、运、管这四大块,全都跑到了世界最前面,把过去的 “技术老大” 甩得老远。 这事儿不是一下子就成的。2011 到 2020 那十年,日本在氢能专利这块确实厉害。丰田出的 Mirai 燃料电池车刚亮相时,全世界都觉得这就是以后开车的样子,松下做的氢燃料电池堆更是被业内当成榜样。 那时候中国企业去日本参观,想进氢燃料生产车间看看,都只能隔着玻璃瞅,核心技术藏得严严实实,一点都不肯让人瞧见。 2016 年的时候,情况开始有了变化。国家能源集团带头搞起了 “绿氢规模化制备” 的项目,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的电解水制氢技术,从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了能大批量生产的东西。 一开始电解槽的效率只有 60%,团队在内蒙古的试验基地熬了三年,硬生生把这个数提到了 92%。 2020 年,新疆建起了第一套能产万吨级绿氢的装置,成本比日本的同类设备低了四成,这下子就把市场的口子给撕开了。 在储存和运输这环节,咱们的办法更巧妙。日本一直用高压把氢气变成气态来存,40 升的罐子只能装 0.8 公斤氢气,还得用特制的钢材。 中国的科研人员换了个思路,在江苏南通的实验室里研究出了镁基储氢材料,同样大小的罐子能多装三成氢气,而且在平常的温度和压力下就能存。 2023 年,装了这种材料的氢能卡车在唐山港试跑,一趟跑 500 公里都不用加氢,比日本的高压储氢车少了三个安全阀门,修起来也便宜一半。 安全管理上的新法子更实用。日本检查氢气管网靠人到处跑着看,一个小组管 10 公里的管线,累不说还容易看漏。 中国在陕西榆林的氢能产业园里,地下埋着光纤传感器,能随时监测氢气漏没漏,灵敏度是日本设备的 5 倍。去年冬天有段管线冻裂了,系统 15 秒就找到了漏的地方,比日本企业平均要花 40 分钟快多了。 市场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2025 年一季度,中国的氢能重卡卖了 8000 多辆,占了全球市场的 65%。而丰田 Mirai 在全世界一个月也就卖 2000 辆左右。 在工业上,宝武集团用绿氢炼钢,每吨钢的成本比日本新日铁的老办法低 180 美元,这让日本企业不得不从中国买氢燃料电池的零件,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技术路子的选择不一样,结果也差得远。日本一门心思走纯氢的路子,连家里用的氢能热水器都得用专门的管子。 中国则走了 “多条腿走路” 的路子,在长三角搞氢和电一起用,电多了就用来造氢,电不够了就用氢发电。 在珠三角把工业生产剩下的氢提纯后,给交通工具用,成本一下就降了下来。这种灵活的做法,让中国能用氢能的地方比日本多得多。 现在去日本的氢能展会上,能看到不少中国人的身影。大连融科的燃料电池堆就放在三菱重工的展台对面,参数牌上的功率密度比他们的高 10%。 工作人员说,以前是咱们抄日本的技术手册,现在换成日本工程师拿着放大镜看咱们的电极结构。 这种角色的互换,背后是近十年 3000 亿研发投入的支持,是 200 多个氢能示范项目不断试错,更是产业链上上下下拧成一股劲的坚持。 氢能技术能反超,说到底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例子。从跟着跑到并肩跑再到跑到前面,不是谁给的,是实验室里熬白的头发、车间里磨破的手套、荒漠里立起来的风电制氢站换来的。 日本企业现在也开始买中国的电解槽,嘴上说是 “互相帮忙”,但明眼人都知道,技术上的优势已经完全倒向咱们这边了。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比赛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有说话的分量。中国在氢能领域的突破,不光是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更证明了后发展的国家靠自己创新也能超过别人。 当内蒙古的绿氢通过管道送到京津冀,当氢能叉车在上海港来回跑,这些场景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在新能源的竞争中,中国已经从跟着跑的变成了定规矩的之一。 信息来源:《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新华网
美国是决心要把印度搞臭了!美印谈崩了以后各方信息密集公布:印度在印巴空战期间干的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