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系统被“逼到了崩溃边缘”!就在刚刚,环球时报爆出猛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居然当众承认,联合国的会议与报告,已然沦为拖垮该组织的主要累赘。其已表态支持改革工作,然而这却招致网友质疑:先让美国补齐欠费,再谈其他! 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亲口承认,这个庞大的国际组织正被无休止的会议和报告“逼到崩溃边缘”,人们很容易将矛头指向官僚主义。 然而,倘若把目光从文件堆上挪开,去审视联合国空空如也的金库,一个更棘手的问题便浮出水面:真正拖垮联合国的,或许不是文书工作,而是一根由某个强国精心布置的“财政绞索”。 这背后,是一场并不怎么掩饰的政治操弄。 联合国的现金流危机,远比外界想象的要严重。秘书处甚至需要四处举债,才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联合国当年35亿美元的预算,实际到位的只有18亿。如果再加上历年拖欠的款项,总资金缺口竟高达24亿美元。 在这份长长的欠款名单上,美国的名字格外刺眼。作为联合国最大的债务国,截至2025年1月,其欠款总额已累计到28亿美元,几乎是联合国当年常规预算的一半。 这并非一时的疏忽,而是一种持续多年的习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成了欠费的“惯犯”,并且在2022至2024年间,它连续三年没有足额缴纳会费。在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这种做法,美国独一份。 美国给出的理由,总是绕不开“会费比例不公”和国内政治斗争。然而,此说法在其2025年高达1万亿美元的军费预算面前,着实略显苍白。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一边拒绝履行财政义务,一边却心安理得地从联合国体系中大举获利。 有数据统计,仅在2010到2020这十年里,美国企业通过与联合国的合作项目,就赚取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利润。 这种双重标准,只图享受国际秩序的益处,却不肯承担相应责任,此乃将联合国推向财政悬崖的根源所在。 钱袋子空了,行动能力自然也就瘫痪了。当维和行动因资金短缺而装备落后、人员不足时,许多重大议题也就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最终只能陷入无休止的议程空转和政治扯皮。这恰恰是秘书长古特雷斯所痛斥的“文山会海”现象的直接诱因。 去年一年,联合国各机构召开了惊人的2.7万次会议,秘书处发布了1100份报告,其中一半以上的内容都在重复同样的话题。 决议的篇幅不断拉长,联大决议平均字数较2020年增长了55%,安理会决议篇幅更是30年前的三倍有余。 可是,这些耗费巨大资源产出的文件,却鲜有人真正关心。即便是最受欢迎的前5%的报告,下载量也仅有5500多次,更有五分之一的报告下载量不足1000次。 这种看似荒诞的景象,并非联合国官僚们天生懒惰,而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并发症”。 当真正的解决方案因政治阻挠和资金断流而无法执行时,不断开会、发布报告便成了唯一能做的事——它既记录了僵局,也消耗了解决问题的最后精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没钱,越办不成事;越办不成事,就越只能开会写报告;而会议和报告越多,就越显得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反过来又成了某些国家拒缴会费的借口。 面对这种困境,网络上的声音很直接:“先让美国把钱补上再说!”这句朴素的喊话,点到了要害。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表示支持改革,希望通过精简会议和报告来提高效率。 然而,此般做法更似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尝试。如果资金和政治合作的根本问题不解决,任何精简措施都可能在不久后,重新陷入“精简了又变多”的怪圈。 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则提出了一套更着眼于根本的方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明确表示,改革不应仅浮于表面,必须深入解决公平与效率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他强调,改革要真正解决授权重复、资源浪费的问题,加强对项目和资源的匹配与管理。更为关键的是,改革需更多地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 在全球三分之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远未达成的状况下,联合国务必从机制与资源方面给予切实的保障。中国的倡议,是从根子上理顺联合国的工作逻辑,确保有限的资源能用在刀刃上。
马科斯不装了?菲防长对华明牌,解放军对菲律宾称呼已变,10个字定调,4国已经选边
【6评论】【4点赞】
用户10xxx90
不补缴会费,冻结否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