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一名22岁的士兵陈洪远,意外发现一窑洞,里面竟然还传出女人的声音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4 18:16:37

1984年,我国一名22岁的士兵陈洪远,意外发现一窑洞,里面竟然还传出女人的声音,陈宏远握紧手中的手榴弹,没想到竟意外立下大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春天,云南麻栗坡的山林被战火点燃,老山前线的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湿土的气味,浓雾像一层厚重的幕布,把山里的世界遮得密不透风,就在这个看不清远方的清晨,一个年轻士兵在山脚下缓缓睁开眼睛。   他的头还在嗡嗡作响,耳边全是昨夜爆炸残留的回音,他撑起身体,发现自己躺在一处弹坑边,四周静得出奇,没有人影,也听不到熟悉的呼喊,他的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和血迹,腰间的水壶已经不见底,一半被炸飞了,这是他第一次真正面对一个人的战场。   陈洪远,22岁,贵州镇远人,1981年参军,平日里是部队里的神枪手,但这次,他成了一名失联的士兵,按规矩,应该想办法回到队伍,可他没有选择原路返回,他知道高地还在交战,战友们可能还在前线,他不想就这样退下来,他检查了身上的装备,步枪完好,子弹还有,四枚手榴弹也在,他决定朝山里摸过去,寻找机会。   夜幕降临时,他找了棵粗壮的树靠着坐下,树干后面是山崖,前面是密林,风吹得树叶哗哗响,他没睡好,但也没动静可察,第二天一早,雾比昨天淡了些,他顺着山路悄悄前行,山路湿滑,脚下的泥土黏得鞋子脱不下来,他走得很慢,每走一步都要观察脚印、听动静。   快到中午时,他在半山腰发现一片特别的地方,那里有些异样,枝叶被人为摆动过,地上还有踩踏的痕迹,他心里一紧,慢慢蹲下身子,扒开灌木,眼前出现一个被枝条掩盖的山洞,他没有贸然靠近,而是趴在地上仔细听,里面传来低低的声音,还有节奏分明的滴答声,他当过通讯兵,立刻意识到那是电台在工作。   这不是普通的藏身洞穴,很可能是敌军的临时指挥点,他没有犹豫,从腰间取出一颗手榴弹,拉开保险,短暂延时后扔进洞中,爆炸声沉闷地在洞中炸响,紧接着是混乱的脚步声和喊叫,他趁着烟雾还没散,端起枪冲了进去。   洞不大,但结构复杂,有几个拐角,几个敌人刚从爆炸中惊醒,还没反应过来,陈洪远已经扣动扳机,他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仔细观察四周,墙上挂着地图,角落里有一台电台设备,地上散落着文件,他知道,这就是一个连级指挥所。   还没等他彻底清理完,洞口又传来动静,他迅速回到入口附近埋伏,几名越军巡逻兵进来查看情况,他抓住机会,趁他们走近时果断开火,将他们一一击倒,战斗结束后,他简单打扫了洞内,捡起了几份文件,还发现一台完好的发报机和一本厚厚的密码本,他知道这些东西不能落在敌人手中,于是全部带上。   刚准备撤离,山下却传来了更多的脚步声,他知道敌人的大部队已经开始搜索,他迅速退回山洞,准备迎战,这时,敌人放出了两条军犬,犬吠声穿透山林,他用刺刀与军犬搏斗,手臂和大腿都被撕开了几道口子,鲜血直流,他强忍剧痛,将两条狗刺死。   随后,一颗子弹从山洞外飞来,打在他左眼上,他倒在地上,眼前一片血红,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将身上的文件塞进背包,靠着山洞墙角喘息,他听到了熟悉的枪声,是56式轻机枪的节奏,他知道援军来了,用尽全身力气朝洞口喊出一声。   战友们终于赶到,把他从山洞中救了出来,他的左眼已经无法保住,但他带回的战利品却远比想象中重要,那本密码本被送到后方情报部门,经过分析,成功破译了敌军在老山战区的大量密电,包括兵力部署、火炮布置、调动计划,这些情报为后续作战提供了巨大帮助,帮我军减少了大量人员伤亡。   这次事件震动了整个部队,他一个人孤身深入敌后,炸毁敌指挥部,歼敌十余人,还带回关键情报,中央军委为他授予了“孤胆英雄”称号,并嘉奖一等功。   他并没有把这些看得多重,他说不清当时是怎么想的,只知道当兵就是要打仗,仗打到他头上了,他就得冲,他没想过退,也没想过怕,他也没觉得自己有多特别,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那本密码本如今被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躺在那里,它不说话,也发不出声音,但它背后的故事、它曾经见过的鲜血与牺牲,在每一个路过它的人心中留下回响。   战争不是电影,英雄也不是传奇里的主角,他们曾经只是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出生在山村,在操场上练枪,背着行囊走进军营,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在关键时刻不退缩的意志。   信息来源:中华网——萧继东“理解万岁一一画英雄 致崇高”油画展亮相南昌丨24幅肖像眼中的英雄本色之光直抵人心;解放军出版社——《老山作战大事记》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