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当场反问慕安会主席:中国不买俄罗斯石油,那还有哪个国家能撑起中国这么大的油气需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每天要用掉1400万桶石油,换个说法,就是每天要灌满70个标准游泳池,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抽象的数字,不妨想想:国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飞机、火车、工厂都在靠这些能源运转,也就是说,中国的“胃口”实在太大了,大到不是随便一个国家能喂饱的。 很多人习惯从立场出发讨论能源问题,但其实,能源从来都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能解决的事儿,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个国家的行为,可以在外交场合说些漂亮话,但当一辆辆公交车、一条条生产线、一家家的工厂在等着供能时,任何“理想主义”的设想都得让路给现实。 现实是什么?是中国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简单点说,就是我们每天吃的“能源饭”,有七成是别人做的,要是不提前想好去哪买、怎么买、谁能稳定供货,那就是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尤其是国际局势动荡的当下,能源安全已经不是个抽象话题,而是关系到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关键因素。 有人说,既然有争议,那就别买俄罗斯的能源了,听上去似乎有道理,可一旦你真正去算这笔账,就会发现这事没那么容易,俄罗斯的油气可以通过管道直接送到中国北方,几乎不需要中转,也不用担心运输途中出现太多波折,这种“拧开阀门就能来油”的方式,不仅效率高,还省了大量运输、保险和中间成本。 那如果不从俄罗斯买,能从其他地方买吗?当然可以,但问题是,其他渠道要么路途遥远,要么不够稳定,比如中东,中东的石油储量的确丰富,但从波斯湾出发的油轮得穿越漫长的海上航道,先过霍尔木兹海峡,再走马六甲海峡,最后才能抵达中国,途中不光要提防天气、台风,还得面对海盗、地缘冲突等不确定因素,万一哪天某个海峡被封锁了,哪怕只是几天,中国的炼油厂都可能面临断供的风险。 再说美国,虽然它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但别忘了,美国自己也有庞大的内需,德州一场寒潮就能导致大面积停电,说明它的能源系统本身都不牢靠,更何况,美国的能源出口政策一向受政治影响较大,今天说卖、明天说禁运的情况也不是没发生过,想靠这样的国家来兜底中国的能源需求,无异于在沙滩上盖房子。 还有人提出,能不能让多个国家一起供油?听起来挺合理,像是“拼单”买能源,问题是,能源系统不是点个外卖那么简单,你得考虑管道对接、油品标准、汇率波动、运输保险、港口调度和政策协调等一整套系统工程,就算今天大家都愿意供,明天某个国家临时变卦,也会让整个计划崩掉,这种不确定性,根本没办法支撑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经济体的能源需求。 所以,真正可行的方案,还是那些经过十几年磨合、已经形成稳定体系的合作关系,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就是这样,不是因为政治立场一致,也不是因为感情好,而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第二个既愿意、又有能力、还能稳定供货的替代者,这就好比你家厨房的煤气管道已经铺好了,开关一拧就能做饭,这时候,有人建议你拆掉管道、换个供应商、重新规划安装,再等上几年才能恢复正常供气,你愿意吗? 更关键的是,能源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承担后果”的问题,一旦中断,影响的不只是某个行业,而是整个国家的运转节奏,从电力供应,到交通运输,再到工业生产,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牵连,这种影响,最终会传导到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中。 当然,中国也没有把宝全压在某一个国家身上,我们一直在推进能源多元化战略,中东依然是主要供应地之一,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中亚、非洲等地区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国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在加速,太阳能、风能、水电不断扩张,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的产业链也逐渐成熟,这些都在为未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打基础。 但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时间,它不能一夜之间取代石油和天然气,就像电动汽车再多,也不能立刻让全国的燃油车退出市场一样,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稳定的传统能源依然是基础,而在所有可行的选项中,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既便宜又稳定,确实难以替代。 从长远看,中国的能源安全策略是清晰的:一方面要确保传统能源不掉链子,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的替代步伐,这种“双轨并行”的方式,是在现实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不是情绪化决策,更不是政治站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始终强调“正常经贸往来不应被政治化”。 其实,把国家能源安全看成是一个家庭的厨房管理,并不夸张,你会选择一个稳定、便宜、随时能供货的煤气公司,还是一个离得远、价格高、还经常断供的供应商?答案很简单,国家层面也是一样,这不是情怀问题,而是民生问题。
王毅当场反问慕安会主席:中国不买俄罗斯石油,那还有哪个国家能撑起中国这么大的油气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3 21:16:30
0
阅读: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