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返回了老家广东梅县。在他祭祖扫墓时,发现母亲的坟茔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8-04 14:24:36

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返回了老家广东梅县。在他祭祖扫墓时,发现母亲的坟茔已破败不堪,当村干部提议重修老夫人墓地时,叶剑英摆手说道:“就保持这样就好……” 1980年,叶剑英83岁,回广东梅县老家。他事先叮嘱当地政府别惊动群众,别浪费,别收礼。政府安排几道家乡菜,他见菜多,坚持撤掉,只吃碗米粥,因为国家经济刚起步,百姓日子苦,不能多花钱。 他去祭祖扫墓,看到母亲坟茔破败,村干部建议重修,他摇头拒绝,说保持原样好。叶剑英觉得妈一生节俭,死后修豪华墓不合适。那两粒米的故事他一直记着,贯彻到做事上。比起墓地,妈更在意勤俭精神。 这次回乡,叶剑英体现出对母亲教育的传承。他从小受妈影响,懂得粮食来之不易,长大后在革命中也这样要求自己。新中国成立,他管广东时,推动土地改革,帮农民改善生活,但自己生活简单。1955年授衔,他没摆架子,继续工作。1980年回乡,正值改革开放初,国家强调节俭,他这举动给大家做榜样。 村干部提议修墓,叶剑英拒绝,体现他不忘初心。母亲陈秀云是传统妇女,操劳一生,教育儿子勤劳。叶剑英在香港分别时,妈叮嘱的话他记牢。坟茔破败,但这正符合妈遗志,不搞排场。 叶剑英回乡不只祭祖,还看望乡亲,了解当地变化。那时梅县农村刚开始改革,他鼓励大家多干活。拒绝修墓的事传开,大家觉得他接地气,不像高官。两粒米故事是他人生的起点,影响他一辈子决策。 在军委工作时,叶剑英管后勤,强调节约资源。回乡这事,让他回忆母亲逝世时的遗憾。1944年妈去世,他没能见最后一面,一直愧疚。1980年面对坟墓,他选择保持原样,像是对妈的致敬。 这举动也反映时代背景,80年代初,国家号召勤俭建国,叶剑英身为元帅,以身作则。村干部本意好,想尊重老人,但叶剑英坚持原则。母亲教育让他在高位时不忘本,拒绝特权。 叶剑英一生节俭,从小事做起。回乡拒绝修墓,不是随意,而是深思熟虑。他觉得修墓花钱多,不如用在民生上。那时农村穷,修墓得动用人力物力,他不愿添负担。 两粒米故事虽小,却是他品格基础。母亲没文化,但懂道理,教他珍惜。叶剑英在革命中,面对困难时想起这事,坚持下去。1980年回梅县,他83岁,身体虽老,但精神头足。 拒绝修墓后,叶剑英继续在乡里转转,看学校工厂,关心教育和生产。离开时,再次强调节俭。大家觉得他像普通老人,亲切。 这事后来被报道,激励很多人学他作风。

0 阅读:131

猜你喜欢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