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位身患重症的孕妇正在准备进行手术,突然,林巧稚医生拦住了她,直接告诉医生:“让她出院吧。”这一决定让大家感到震惊,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意? 林巧稚出生在1901年的厦门鼓浪屿,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对学习感兴趣。她早年进蒙学堂念书,后来去鼓浪屿怀仁学校,接着考上厦门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还当了会儿老师。那时候她就决定走医学路,去了北平协和医学院,1929年拿了医学士学位。毕业直接留院,当上首位中国女性住院医生。1932到1939年,她出国深造,先去英国伦敦大学,再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了不少妇产科新技术。1940年回国,继续在协和医院干活,1941年升为妇产科主任,这在当时中国医学圈子是件大事。她领导研究滋养细胞肿瘤,团队分析了158例病例,发现良性葡萄胎也能远处转移,这改进了国际上的认识。 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结核和妇科肿瘤上花了不少功夫,发明了大剂量多途径用药法,把绒毛膜癌治愈率从10%提到80%。1958年,她带头查了北京市近8万妇女的妇科情况,帮着降低了宫颈癌死亡率。她还当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做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写了《妇科肿瘤病学》等书,带出郎景和、严仁英这样的专家。她接生过5万多婴儿,自己没结婚没孩子,大家叫她“万婴之母”。她的工作不光提升了中国妇产科水平,还给后来的医生指路子。林巧稚的贡献挺实在的,靠一步步积累出来的。 1964年春天,北京协和医院来了个孕妇叫董莉,她怀孕三个月,检查出子宫里有肿瘤。医生们觉得必须切除子宫保命,不然有生命危险。这事对董莉来说是沉重打击,她和丈夫到处求医,好几家医院都给一样建议。丈夫愁眉苦脸,婆婆也担心家族没后。董莉听说林巧稚名气大,就来找她。林巧稚仔细看报告,包括X光片和实验室数据,认为肿瘤可能不是恶性,而是妊娠变化引起的。她没急着同意手术,而是让董莉住院观察,做更多检查。 专家会诊后还是建议切除,但林巧稚觉得可以试试保守办法。她查了文献,确认类似情况有时能自愈。就决定让董莉出院回家休养,每周回医院复查。这决定让其他医生不解,因为风险大。可林巧稚相信自己的经验,坚持这个方案。董莉出院后,按要求休息,丈夫帮着照顾饮食和监测体温。林巧稚亲自管复诊,每次记录肿瘤变化。头几周肿瘤没长,她继续调整计划,还组织小会诊讨论。 这个过程显示了她对病例的细致把控,不盲从常规。她的判断基于多年积累,不是一时冲动。董莉的病情渐渐稳定,这也证明了她的方法有道理。 怀孕到第六个月,董莉复查肿瘤缩小了,胎儿发育好。林巧稚安排剖腹产,手术后母子平安,检查发现肿瘤完全没了。医学上把这叫可自行消退的蜕膜瘤,这为妇产科添了新知识。 董莉感激不尽,给孩子起名“念林”,一家子和林巧稚成了朋友,常联系分享孩子的事。林巧稚继续在医院工作,到1983年4月22日因胰腺癌去世,81岁。她遗嘱捐积蓄给医院托儿所,遗体用于研究,骨灰撒在鼓浪屿海里。她的成就影响大,推动了中国妇产科进步,激励了很多医生。林巧稚的一生专注医学,没个人家庭,但帮了无数人。
1964年,一位身患重症的孕妇正在准备进行手术,突然,林巧稚医生拦住了她,直接告
运赛过去
2025-08-04 00:18:18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