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

文山聊武器 2025-08-03 23:29:18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冉广岐,1927年生在河北蠡县一户普通农家,小时候日子苦,战乱多。11岁那年,他加入抗战宣传队,背着板子走村串户,胆子大得很。后来1948年,他在冀中军区后勤部干起行政活儿,慢慢摸出了基层管理的门道。1960年,他到青龙县当商业局长,走遍村子,管物资调配,知道老百姓啥日子最难熬。之后几年,他干过粮食局长、县委副书记,1966年还被调到内蒙古商都县当县委书记,啥苦环境都扛过。1974年底,他正式当上青龙县委书记,管着全县几十万人的生计。 他这人没啥架子,穿着布鞋就下地跟农民唠嗑,不爱说大话,但干事实在。青龙县农业搞得不错,路修得也好,老百姓挺信任他。这些年打下的底子,到了1976年关键时候,才让他有底气干大事。 1976年7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开了个会,说华北地区7月22日到8月5日之间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冉广岐参加了这个会,回来心里就沉甸甸的。专家的预测不是板上钉钉,数据有点,分析有点,可谁也不敢100%确定。县里干部一合计,意见分两派:有人说这不靠谱,瞎折腾会乱套;有人觉得就算不准,也得防着点。冉广岐听着听着火了,拍桌子说:“命比啥都值,哪怕就一分可能,也得干到底。我宁丢官,也不能让老百姓冒险!” 他不是瞎逞能。这人干了几十年基层,见过太多天灾人祸,知道地震这事不能赌运气。唐山离青龙才100多公里,真震起来,谁也跑不了。他下令:全县停工停课,马上疏散,47万人全撤到空旷地带。 疏散不是嘴上说说,47万人啊,咋弄?县里干部挨家挨户跑,广播站24小时嚷嚷,宣传队还弄了防灾小戏,接地气又管用。冉广岐自己带着人到处查,帐篷不够就调物资,有人不想走就亲自劝,总之不落一个。7月27日晚,县里还搞了个防震讲座,上千人坐田野里听,气氛紧张又齐心。结果讲座刚散,凌晨3点48分,地震就来了。唐山那边天塌地陷,青龙这边房子也晃得厉害,可老百姓都在外头,没啥大事。 全县47万人,最后就一人突发心脏病走了,其他人愣是没伤。这不是奇迹,是硬干出来的结果。 唐山大地震后,青龙县的事儿慢慢传开。1976年8月,省里发了简报,表扬青龙的防震工作。可当时唐山伤亡太惨,全国没顾得上宣传。直到1996年,新华社报道了这事儿,联合国专家都跑来看,说青龙把科学和行政结合得太牛了。后来,青龙县被定为全球防灾模型,还建了个培训中心,全国各地来学经验。 冉广岐没飘。他接着搞防灾建设,弄监测网,组织演练,让青龙以后再碰上啥也不慌。这套路子,实打实管用。 地震后,冉广岐没歇着。1977年他调到望都县当一把手,1978年去保定干活,1983年当上邢台市政协副主席,1988年退休,住保定。退休后他日子简单,骑个自行车到处转悠,2023年1月25日因病去世,96岁。他没啥豪言壮语,可这辈子干的事儿,真够硬气。 冉广岐这人,不光是青龙的救命恩人,也是防灾的活教材。他咋就能顶住压力拍板?他咋就敢拿乌纱帽换命?这背后,是几十年基层磨出来的责任心和对老百姓的感情。1976年那会儿,科技不发达,预测不准很正常,可他愣是没退缩。换现在,咱们有更好的设备和技术,可关键时候,敢不敢干、能不能干,还得看人。 青龙县47万人保下来,不是天上掉馅饼,是人拼出来的。这故事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天灾无情,人得有担当。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