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简报会上正式表态:如果在8月8日之前普京不停战,将落实之前

观今言史啊 2025-08-03 15:19:33

8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简报会上正式表态:如果在8月8日之前普京不停战,将落实之前的制裁警告。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对俄罗斯下了一道“最后通牒”:若普京未能在8月8日前与乌克兰达成停战协议,美国将启动新一轮制裁。   一表态看似突然,实则是美俄数月博弈的高潮。今年2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曾高调宣称“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初期甚至试图以减轻制裁换取俄罗斯妥协。   然而五个月过去,战场硝烟未散,特朗普的耐心似乎耗尽。7月底他公开表示对普京“十分失望”,并将原定的50天谈判期限大幅压缩至10天,最终将行动日锁定在8月8日。 为施压俄罗斯,特朗普政府祭出“关税大棒”与“军事威慑”组合拳。经济上,他威胁对俄罗斯及其能源买家征收最高100%关税。   甚至酝酿《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拟对进口俄油气国家课以500%惩罚性关税。   军事上,8月1日特朗普突然下令向俄附近海域部署两艘核潜艇,直接回应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关于“死亡之手”核反击系统的警告。   他在社交媒体称此举是为防备俄方“愚蠢且煽动性的言论不止是说说而已”。这种公开军事调动在美俄关系中相当罕见,尤其考虑到核潜艇部署通常属于高度机密,此次高调宣布显然意在心理震慑。   然而这套“组合拳”的实际效力存疑。美俄年贸易额仅35亿美元,不足中俄贸易额2448亿美元的3%,关税威胁如同小刀锯大树。   而核潜艇部署更多是象征性姿态——美国海军拒绝置评,五角大楼也保持沉默,透露出军方对政治秀的谨慎态度。   俄罗斯的反制则充满冷幽默:梅德韦杰夫嘲讽特朗普“紧张反应证明俄方做对了”,普京则淡然表示“所有失望都源自过高的期望”,暗指美方不切实际。 当特朗普设置倒计时之际,俄乌战场形势正悄然变化。俄军宣布控制顿涅茨克战略枢纽恰索夫亚尔,尽管乌方称此为“虚假信息”。   但独立分析证实俄军已掌控该城北部和东部,西线激战持续。这种战场优势直接反映在谈判立场上。   普京7月31日回应泽连斯基“等待俄政权更迭”言论时淡定表示:“若乌领导层认为现在不是谈判时机,俄方愿意等待”。这种以静制动的底气,源于俄军持续推进的战场态势。   乌克兰则陷入两难。泽连斯基一面呼吁西方推动俄“政权更迭”,一面又表示“愿与普京会晤结束战争”,反映出基辅在政治理想与战场现实间的摇摆。   更值得玩味的是俄乌谈判模式的变化:双方在伊斯坦布尔建立三个工作组采用“细水长流”的渐进式磋商。   这种去领袖化、去戏剧化的谈判方式,恰与特朗普追求的“头条式外交”形成反差,暗示俄乌已对美式斡旋失去期待。   相较于美俄关系的戏剧化波动,中俄互动凸显三大特质:历史共识——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战略自主——坚持“不针对第三方、不受制第三方”的独立外交;去武器化合作——通过能源、科技、金融等民生领域务实合作对冲地缘风险。   当特朗普以核潜艇威慑时,中俄舰队正在太平洋联合巡航;当美对俄挥舞关税大棒时,中俄本币结算比例已超92%——这种对比揭示了21世纪大国博弈的多元路径。 随着最后期限临近,各方实际在准备“后通牒时代”。特朗普派遣中东特使威特科夫紧急访俄,却未敲定与普京会晤,被俄媒解读为“探察底线而非真诚谈判”。   俄罗斯则加速能源“向东看”,8月1日普京与白俄总统会晤推进经济一体化。乌克兰面临更艰难选择:接受渐进式和谈,或继续依赖飘忽不定的美援——后者正变成“有偿援助”,欧洲被迫承担账单,乌方则抵押矿产等战略资源。 参考资料:特朗普再对普京发出“最后通牒”:10天内停战,不然等着关税! 2025-07-30 08:08·财联社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