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成(释永信,已被褫夺戒牒)的家族兄弟姐妹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刘应成的爹叫刘殿爵,曾经参加甘肃刘家峡、河南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是个老实本分的工人。他爹也是一个早年出了家后,又舍不得红尘情爱的“在家居士”。因为他出了家后又选择重回红尘当“在家居士”,所以才生下了未来叱咤风云几十年的传奇少林方丈。
2015年,刘殿爵去世,刘应成从少林回家奔丧,当时排面就很大,车队鼓乐一样不缺,不仅全村到齐,而且十里八村都来赶热闹,大部分是为了一睹“方丈”尊荣。丧礼后,刘应成召集全村60岁以上老人,挨个发钱,每人1000,排面相当气派,口气相当豪迈。正应了那句:发达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出家人的那份恬淡低调和持守,在那一刻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刘应成的娘叫胡昌荣,安徽颍上村民,在村里教过书。现在已经90多岁高龄,住在安徽颍上县城,具体地址不详,家里专门安排了人照顾老人的起居,大概率是请了保姆的。目前,她可能还并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传奇儿子已经进去了。 刘应成的大哥叫刘应保,在若干年前,刘应保夫妇到河南嵩山去拜了一次,空着手去的,回家时扛了一个编织袋,村民回忆说,从那之后,原本并不豪横的刘应保,开始豪横起来,村民反映一位邻村的妇女挡了刘应保的车道,他就直接下车动手打人,这个行为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毕竟都是祖祖辈辈的农民,谁能比谁强到哪里去呢?但是那次刘应保拜访嵩山后,一切都变了,最明显的变化是他先后在当地建起了好几个“标志性建筑”: 村里的永乐购物广场。村里的永乐商务会馆。镇上的颍龙少林武校。 目前,因为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永乐购物广场是村里最大的超市,有点生意,但是生意并不好。有时候这个超市的东西比县里的还便宜。 永乐商务会馆从开业那天就没人去消费过,村里人均年收入3000,4000块钱,谁去赶那个时髦呢?所以这个商务会馆,显摆的意义比实际意义更大。
至于颍龙少林武校,这个名字其实就有点怪,安徽不是河南,并无少林的分店,这个武校冠以少林之名,应该是得到特意授权或者是哗众取宠以招揽生源。后来学校改成了一所普通中学,现在仍然在招生,刘应保据说还继续参加这个中学的管理,这也正常,毕竟这个校舍就是他修建的。
刘应成的二哥叫刘应来,是专门安排照顾90岁高龄母亲的委托人,刘应成出钱,刘应来出力,各尽各的孝道。 刘应成自己是家里的老三。曾委托家乡县里医院的一个女医生照顾一位“女施主”的孩子。 刘应成的四弟叫刘应彪也是个人物,是刘应成把他招纳入少林的,在少林短短数年,就已经混得“风生水起”,身兼数职。比如少林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少林书画院副院长之类,职务头衔和挂在他头上的少林公司股份更是多如牛毛。
因为大家都知道刘应彪是方丈的弟弟,各方面绿灯畅通,备受“尊崇”,写字写得不错,曾经有商人花7000美币买他一个字,也就是一个字值了5万块,已经跻身一流名家书画的价格。 刘应成据说还有个妹妹,但目前没有详细信息。估计头上也挂了不少头衔。 刘应成的侄女刘姣,永乐购物广场的大股东,因为不善经营,具体复杂超市经营的另有其人,但超市收益利润应该归刘娇所有。 刘应成的老宅,就是一个几十年前农村随处可见的那种一间平房,刘应成年少时住的土胚房里,一架破旧木床还没有腐烂。
原本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村人,因为特殊的机缘,成就了普通人逆袭的传奇,这个传奇曾经是全村的骄傲,但今天,这份骄傲又变成了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