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手搓一台保时捷Taycan真的不难。
Taycan拿掉品牌溢价,拿掉产品溢价,再扣掉税,它也不是一个多高不可攀的产品。为数不多的难点就是人家百年车企的调教能力不是谁都有。
本土供应链有什么零部件拿不出来?价格还能做到更低。设计师可以请国外的,也可以找留洋回来有审美的。
电机也好说,自研能力都不差,双电机不够上三电机,三电机不够上四电机。自研水平不行还可以找大牛联合研发。
调教可能是最大的难点,但一个是中国本土不缺人才,一个是全球大把专门做调教的外包团队,无非是花点钱的问题。
所以中国车企能不能手搓Taycan,完全看想不想和决心。
很多时候就是做平替做惯了,单纯想着弄一个二三十万的产品,有人家60%-70%的水平就得了。
再去看一些产品的迭代,一代车卖的不好,二代车一年改款上点新技术,二代车卖的不好,三代车换个动力形式。
一睁眼就是妥协,这很难弄出好东西。
也别总羡慕小米拿SU7去纽北杀保时捷很解气,人家钱花到位了,下决心了,自然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