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经历过长津湖战役的朱彦夫瞎了一只眼、四肢被截肢后回到老家,可他的母亲却说:“你还是回去吧,娘养活不了你。” 母亲的话像冰锥扎在朱彦夫心上,却没压垮他。荣军院的条件再好,他也咽不下这口气。 战友们都埋在了朝鲜的冻土下,他这条捡回来的命,不能只用来 “被养活”。 他留在了张家泉村,拒绝了一切特殊照顾,在废弃牛棚里搭了个窝,用残臂练吃饭、用断臂撑着挪步。 血泡磨成茧,茧子再磨破,硬是把自己从 “需要被喂饭的废人”,活成了能帮乡亲看场、守院的 “有用人”。 1957 年,没人愿接穷得叮当响的村支书担子,朱彦夫主动扛了起来。 他心里清楚,张家泉村要活命,就得破掉 “靠天吃饭” 的死局。 没有手,他就用断臂夹着笔,趴在地上画图纸,把全村的山沟、坡地摸得门儿清。 没有腿,他就让人背着、自己挪着,跑遍周边村子学经验,硬是敲定了 “整地、引水、栽树” 的三步走计划。 接下来的 25 年,他成了村里最 “折腾” 的人。为了引水上山,他带头炸石开渠,残臂被碎石划得血肉模糊,就裹块布接着干,硬生生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 为了让孩子上学,他拖着残躯跑县里、找物资,把自家抚恤金全贴进去,盖起了村里第一所小学。 为了让乡亲们有活干,他引进果树苗、办起副业坊,让 “讨饭村” 慢慢有了存粮。 有人算过,这 25 年里,他没领过村里一分工资,国家发的抚恤金全花在了村里,光修水渠就磨坏了 30 多副特制的 “铁手套”。 他常说:“我这条命是党和战友换的,就得替他们看着乡亲们过好日子。” 1982 年卸任时,张家泉村有了水库、果园、学校,村民人均收入比他刚回村时翻了十倍。 可他没歇着,又盯上了一件 “不可能的事”—— 写书。 没手,就用嘴咬着笔写;牙齿咬松了,就用断臂夹着笔蹭;眼睛看不清,就把稿纸凑到鼻尖前。 整整 7 年,他啃坏 20 多支笔,写出 33 万字的《极限人生》,把长津湖的冰、战友的血、家乡的土,全揉进了字里。 他这辈子,没把 “特等功臣” 的牌子当资本,只把 “活着” 当成责任。别人说他是英雄,他总摇头:“我就是个老兵,做了该做的事。” 可张家泉村的每寸土地都记得,那个没手没脚的汉子,如何用残躯撑起一片天。 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大,从不是身体的完整,而是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向着光往前挪的韧劲。
1956年,经历过长津湖战役的朱彦夫瞎了一只眼、四肢被截肢后回到老家,可他的母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02 17:17: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