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请他吃北京烤鸭,没想到他却不留情面地说:“我从不吃

大胆的走走 2025-08-02 11:14:52

19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请他吃北京烤鸭,没想到他却不留情面地说:“我从不吃鸭子!”可最后又请求打包带走,怎么回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周总理邓颖超纪念馆里,有一张平平无奇的黑白合影,照片上是,周总理和查理·卓别林并肩站着,笑容温和,可翻到背面,一行铅笔字却写着:“此件是作废的,已另签送卓别林了。 一张本该扔掉的“废片”,为什么会被周总理像宝贝一样郑重收藏,这背后,是一段跨越国界、轰动一时的传奇友谊。 故事得从1954年的瑞士说起,那一年,两个世界级的名人过得都不算顺心。 一边是周总理,他正率领新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开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多边国际舞台,压力巨大下,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他需要在关键时刻,为年轻的共和国争取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另一边是艺术大师卓别林,他刚从人生的巅峰跌落低谷,因为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同情底层,他被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视为眼中钉,护照被吊销,有家不能回,被迫带着家人在瑞士隐居。 一位是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一位是颠沛流离的艺术家,两条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生线,却即将在此交汇。 周总理早就佩服卓别林,尤其是佩服他在二战时,仅用三天就写出剧本《大独裁者》,并用喜剧向法西斯开炮的勇气。 所以,当他听说卓别林也在瑞士时,一个想法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这次会面不是心血来潮,周总理心里有谱。 周总理很清楚,跟卓别林这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交朋友,比开十场记者会都管用,是让世界认识新中国的好机会。 他先派外交部交际处处长“王倬如”登门拜访,送去的礼物也很有讲究:是齐白石和徐悲鸿的画册、上好的龙井茶和茅台酒。 不过,真正打开大门的,是一部电影,听说卓别林对中国的戏曲感兴趣,周总理马上让人送去了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没想到,这部东方式的爱情悲剧把卓别林彻底迷住了,他看完后赞不绝口,立刻给周总理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自己非常渴望见上一面,艺术,就这样成了两人之间最好的破冰船。 1954年7月18日傍晚,会面终于到来,接到邀请后,卓别林既兴奋又紧张,他对家人说,自己不过是个搞艺术的,在一个大国总理面前,感觉有些“卑微”。 可是,当他的车开到周总理下榻的酒店时,所有顾虑都烟消云散了,周总理早就站在门口,亲自迎接他。 为了让他更放松,周总理还特意把《梁祝》的主演“范瑞娟”也请了过来,这番细致周到的安排,让卓别林感觉像是去朋友家做客一样。 晚宴的重头戏,是闻名中外的北京烤鸭,然而,当金黄油亮的烤鸭一上桌,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生了。 卓别林有些为难地对周总理说,自己从来不吃鸭子,周总理非常好奇,便问他为什么,原来,卓别林在银幕上那个经典的流浪汉形象,标志性的“鸭子步”,灵感就来自鸭子。 出于对这位“艺术缪斯”的尊重,他早就发誓不吃鸭肉,听完这个缘由,周总理笑着准备让人把烤鸭撤下去。 谁知,卓别林不愧是喜剧大师,他话锋一转,幽默地补了一句:“不过,我当初承诺不吃的是美国的鸭子,中国的鸭子可不在承诺范围里!” 这句话一下把全场人都逗乐了,笑声中,所有尴尬瞬间化解,席间,两人相谈甚欢,从时事聊到革命。 卓别林品尝了“承诺之外”的中国烤鸭后,赞不绝口,宴会结束时,甚至还请求打包一份带给家人尝尝。 酒至半酣,气氛越来越热烈,为了表达感谢,卓别林兴致勃勃地站起来,当场表演了一段经典的“鸭子步”,引来满堂喝彩。 周总理当即向他发出访问中国的邀请,卓别林也高兴地答应了,后来,这份友谊也一直在延续,当中国艺术团到巴黎演出时,卓别林特意从瑞士飞去看望,还跑到后台祝贺演员。 虽然因为拍摄新电影,他最终没能在1955年访问中国,留下了一点遗憾,但这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情谊。 而那张被“作废”的照片,就是这份友谊最好的物证,原来,周总理在合影上签完名后,总觉得自己的签名不够完美,配不上送给卓别林。 于是,他一丝不苟地重新签了一张,把更好的那张送了出去,而这张他自己不满意的“作废”,却被他小心翼翼地留了下来,成了一段佳话的独特见证。 一次晚宴,一场烤鸭风波,一张“作废”的照片,定格的是政治家与艺术家之间超越身份的惺惺相惜。 说到底,无论是政治还是艺术,最终能打动人心的,或许还是那份不带功利色彩的真诚。 【信源】周恩来和卓别林的一段情谊 2020年02月12日 人民网

0 阅读:29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