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中华区唯一被完全灭国的政权吗?它似乎比准噶尔还彻底,准噶尔起码留下个地名,西夏却被灭得几乎抹去了所有国家存在的明显痕迹,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在历史中近乎“隐身”,直到近现代的考古才发现线索。 西夏的起源得从党项族说起。这个族群本来是西北游牧民,属于羌族一支,早年在青海东南黄河边上混日子。隋唐时候,朝廷几次把他们迁到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那时候他们还散成部落,没啥大气候。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打得不可开交。党项人瞅准了这个空档期,首领李思恭(原名拓跋思恭,被唐朝赐姓李)特别机灵,带着人马帮唐朝皇帝镇压黄巢起义,立了功。唐朝皇帝一高兴,大手一挥:赐姓“李”!还给封了个“定难军节度使”,地盘嘛,就是夏州(今陕北靖边一带)这片儿。这可不得了,党项人一下子有了自己的“基本盘”,名正言顺地当起了“土皇帝”,成了唐朝名义下的一个地方藩镇。 五代十国那会儿,中原王朝像走马灯似的换,谁都顾不上西北边陲。党项李家就在夏州这地方闷声发大财,低调发育,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在李思恭家族内部稳稳世袭(传给他弟弟李思谏、族子李彝昌、族叔李仁福、李仁福的儿子李彝超、李彝殷等),势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表面上对中原哪个皇帝都称臣,实际上关起门来自己说了算,地盘、人口、军队一样没落下。 时间晃到北宋初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这时候党项人的首领是李彝殷的儿子李继捧。他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觉得宋朝势大,想带着地盘和族人归顺朝廷,去汴梁城(开封)享清福。这个决定可捅了马蜂窝!他的堂弟李继迁(李继迁是李彝殷的孙子,李继捧是李彝殷的儿子,所以他们是堂兄弟)坚决不干:祖宗拼死拼活打下的基业,凭啥拱手送人? 李继迁带着一帮死忠跑到了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扯起大旗跟北宋对着干。这家伙是个狠角色,特别能折腾,利用宋辽矛盾,一会儿向辽国称臣求援,一会儿又假装向宋朝服软,在夹缝里闪转腾挪。硬是靠着游击战和外部借力,一点点把失去的地盘抢了回来,还把势力范围大大拓展了。到他孙子李元昊手上,事情就搞大了。 李元昊,绝对是党项历史上不世出的雄主。他不仅打仗勇猛,政治手腕更是一流。他看透了,光靠依附别人或者当个地方军阀没前途,必须自立门户!称帝建国!他干了几件奠定西夏根基的大事: 彻底抛弃唐朝赐的李姓、宋朝赐的赵姓(宋赐赵姓的是其父李德明,李元昊继位后即废止),恢复党项姓氏“嵬名”,自称“兀卒”(青天子),摆明要和宋辽皇帝平起平坐。 创制西夏文字!这事儿意义非凡,一下子把党项和其他民族区分开了,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改革官制、军制,搞中央集权。 西夏这国家,能在宋辽金三大强权的夹缝里生存近两百年(1038-1227),绝对有两把刷子。地理上它占了大便宜,核心区域是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的一部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农业基础不错,能养活不少人。更关键的是,它死死卡住了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键通道!东来的商队要去中原或者辽金,西去的商队要进入西域,很多都得从西夏地盘上过。靠着收过路费和贸易抽成,西夏国库就相当殷实。 军事上,西夏人继承了游牧民族的彪悍,组建了令人生畏的“铁鹞子”重甲骑兵和“步跋子”山地步兵,战斗力爆表。他们特别擅长利用沙漠、戈壁、山地打防守反击,宋军和后来的金军都在这上面吃了大亏。 政治上,西夏的统治者非常务实,玩“事大主义”玩得贼溜:谁强就向谁称臣,接受个封号,换点岁币(其实就是保护费),但关起门来自己还是皇帝。在宋辽、宋金之间反复横跳,捞足好处,左右逢源。文化上更是大杂烩,早期主要信奉佛教(汉传和藏传并存),后来藏传佛教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夏仁宗时期大力推行后成为国教),又大力吸收儒家文化,翻译儒家经典,开科取士,同时保留自己的萨满传统和文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西夏文明”。 说到开头那个“西夏被灭得什么都没了”的印象,这话猛一听很震撼,也确实反映了蒙古灭西夏的残酷性,但细琢磨起来,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绝对,甚至掩盖了历史更复杂的真相。 1227年夏(约8月),蒙古灭西夏,过程极其惨烈。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都城中兴府(兴庆府)时,于西夏投降前夕(一说投降后不久)病逝于六盘山(1227年8月25日)。蒙古军队随后攻破中兴府,史书记载执行了“屠城”,手段非常残酷彻底。西夏皇族被诛杀殆尽,兴庆府这座经营了近两百年的都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宫殿、宗庙、典籍付之一炬。 蒙古人似乎铁了心要抹去“西夏”这个政权的所有痕迹,连带着对党项这个民族名称都刻意回避,在元朝官方文献里很少提及。从政权实体和核心统治家族的角度看,西夏确实被“物理删除”得相当干净,比后来清朝对准噶尔的处理还要彻底(准噶尔部主体虽被消灭,但地名“准噶尔盆地”保留了下来,部分部众也融入其他民族)。 #西夏文明# #西夏帝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晚唐中央和藩镇一共养了99.7万名士兵,这基本是实打实的战兵,可不是后世那种吃空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