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我节俭了一辈子,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 公元前157年,长安未央宫静得出奇。汉文帝刘恒重病不起,躺在榻上,身边的大臣、太子、内侍全都跪着等一句话。可他说的不是托孤、不是遗诏,而是丧礼怎么办。 “丧期别太长,三天就够了。”刘恒喘着气,声音轻得像风中的灯,“三天后,百姓该种地种地,该织布织布,别因为我耽误了日子。” 大臣们都懵了。哪有帝王丧礼只办三天的?当年汉高祖刘邦驾崩,举国服丧二十七天,期间禁止饮酒作乐,连集市都停了大半。有个老臣忍不住磕头:“陛下,这不合礼制啊!江山社稷的脸面……” “脸面?”刘恒忽然咳了几声,枯瘦的手抓住榻边的帷帐,那帷帐是用最粗的麻布做的,边角都磨得起了毛,“百姓吃不饱饭,穿不上衣,这脸面能撑多久?我在位二十三年,没盖过新宫殿,没添过新车马,就是怕多征一文钱,让人家日子更难。” 这话没人敢接。大臣们都记得,当年刘恒想建个露台,召工匠一算,要花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他当即摆摆手:“罢了,百姓刚从战乱里缓过来,我哪能这么糟践钱?”他穿的龙袍,是用“绨”这种粗麻布做的,穿破了就打补丁;后宫的妃嫔,裙摆不许拖到地上,说是省布料。有回匈奴来犯,大臣请他增兵,他宁可从自己的膳食里削减肉菜,也要把军饷省出来。 “陪葬品别用金银铜锡,瓦器就行。”刘恒接着说,眼睛望着屋顶的梁木,那梁木还是当年刘邦建宫时的旧料,漆都掉光了,“坟茔别堆太高,别占了百姓的耕地。我死了,就是个普通人,别让活着的人因为我受累。” 太子刘启趴在地上哭,他知道父亲这话是认真的。有次他劝父亲:“陛下,您是天子,穿得太素净,让外邦看了笑话。”刘恒当时就沉了脸:“笑话?让百姓骂我是搜刮民脂的昏君,那才是真笑话!” 那会儿的汉朝,刚从秦末战乱和诸吕之乱里喘过气,人口减半,田地荒芜。刘恒登基第一年就下诏书:“十五税一”,把百姓的赋税砍了一半;遇到灾年,干脆全免。有回关东闹蝗灾,他让内侍把宫里的存粮都运出去赈灾,自己和大臣们吃了半个月的粗粮。 “别禁止婚嫁、祭祀,”刘恒的声音越来越低,却字字清楚,“人活着,日子总得往下过。我走了,只要百姓能安稳度日,比什么都强。” 三天后,刘恒驾崩。大臣们照着他的遗诏办丧礼,百姓该春耕的春耕,该赶集市的赶集市。出殡那天,送葬的队伍里,有个关中老农捧着一把新麦,跪在路边哭:“陛下啊,您连死都想着咱庄稼人……” 后来有人说,汉文帝太“抠”,连帝王的体面都不顾。可翻开史书看看,正是他这股“抠”劲,让汉朝的粮仓慢慢满了,街道上的车马多了,连边关的士兵都能穿上厚实的棉衣。到他儿子景帝时,国库的铜钱堆得太多,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文景之治”的家底,就是从他一件打补丁的龙袍、一个没盖成的露台、一场只有三天的丧礼里,一点点攒出来的。 一个帝王,临终前不想着皇权稳固,不想着历史评价,只盯着“别让百姓受累”,这到底是为什么?或许在他心里,所谓天子,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那个得替千万百姓扛着日子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
佳佳怡
2025-08-02 00:38:09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