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枪!” “来来来,冲我来!” 8月1日的央视《攻坚》预告片,首次披露了中菲去年在仁爱礁的惊险对峙过程。 根据视频画面,去年某天凌晨时分,天光尚未大亮,数艘菲律宾小船趁着夜色掩护,试图偷偷闯入仁爱礁海域,为非法坐滩二十余年的“马德雷山号”军舰运送违规补给。 中国海警迅速反应,十几名队员乘坐小艇前出拦截,海警船舰载直升机同步起飞策应,在海天之间织就严密防线。这场较量持续约六分钟,过程惊心动魄,不仅考验着一线执法人员的战术素养,更折射出南海博弈的复杂格局。 事件发生的仁爱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固有领土。自1999年菲律宾以“军舰故障”为由将“马德雷山号”非法坐滩以来,中方始终坚持主权立场,多次要求菲方拖走船只。 但菲方不仅拒不履行义务,反而不断采取小动作强化存在,此次夜间偷运补给便是典型一例。从历史脉络看,菲律宾的挑衅并非偶然。近年来,菲方频繁以“补给轮换”为名,派遣船只闯入仁爱礁,甚至多次发生危险冲撞、恶意干扰等事件。 例如2023年10月,菲律宾船只在仁爱礁故意冲撞中国海警船,导致剐蹭事故;同年8月,菲方试图运送建筑材料加固坐滩军舰,被中方水炮驱离。这些行径不仅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识,更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此次对峙的特殊性在于菲方采取了升级手段。根据央视画面,菲律宾船上人员不仅手持上膛的突击步枪,还向中国海警泼洒不明液体,并试图割断我方缆绳。这种带有暴力威胁性质的举动,彻底暴露了其所谓“和平补给”的虚伪面目。 在对峙现场,中国海警队员毫不退缩,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有队员喊出“谁怕死谁就输了”的誓言,展现出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从战术层面看,中方行动高效精准:小艇快速抵近形成包围,直升机在空中实时监控,既避免直接冲突升级,又有效阻止菲方目标达成。整个过程仅用六分钟便成功驱离,充分体现了中国海警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菲律宾的冒险之举,背后离不开外部势力的撑腰。近年来,美国不断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存在,通过《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扩大在菲军事基地使用权,并频繁与菲方举行联合军演。 2024年,美军侦察机多次在仁爱礁附近活动,甚至被曝组建“仁爱礁特遣队”。此次对峙前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紧急访问印度,寻求外部支持,而印度军舰也计划前往马尼拉湾“造势”。 这种外部干预使得南海问题复杂化,菲律宾试图将仁爱礁争议国际化,借此对冲中国影响力。然而,外部势力的介入并未改变事实本质:仁爱礁主权归属无可争辩,任何外部干预都无法动摇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 事件披露正值中菲关系敏感时期。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以最大诚意推动对话协商,曾与菲律宾达成临时性安排,允许菲方定期运送必要生活物资,但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加固行动。然而,菲方屡屡突破底线,将中方善意视为可乘之机。 此次央视曝光执法画面,既是向公众还原真相,也是对菲方及外部势力的严正警告。正如中国国防部所言,菲律宾已成为南海“麻烦制造者”,其行径严重破坏地区信任。中国外交部强调,仁爱礁问题的核心是菲律宾非法侵占中国领土,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菲方立即拖走坐滩军舰。 从更宏观视角看,此次对峙是南海博弈的缩影。近年来,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通过海警执法、岛礁建设、法律斗争等多维度手段,构建起立体防御体系。 在法律层面,中国依据历史权利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明确主张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并坚决反对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2016年仲裁庭作出所谓“裁决”后,中国政府当即声明其非法无效,这一立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在实际管控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致力于通过规则建设化解分歧。截至2025年,准则案文已完成三读,有望在2026年达成,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通过常态化巡航、联合执法等方式维护海上秩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务实合作。例如,中国与马来西亚启动海上问题双边对话,与印尼签署共同开发共识文件,以合作共赢理念打破“零和博弈”思维。 这种“维权与维稳并重”的策略,既彰显捍卫主权的坚定意志,又展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反观菲律宾,其一边依赖外部势力挑动对抗,一边承受国内经济压力,在战略选择上陷入两难。马科斯政府近期在国情咨文中对南海问题避重就轻,反映出其内外政策的失衡。 此次对峙事件再次警示:南海局势的稳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议,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对于菲律宾而言,唯有摒弃侥幸心理,回到对话轨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跟中国打一场战争,中国才会听话?美国前部长称,只有通过强硬的军事手段,最好是跟
【512评论】【1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