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三姑的二儿子吴伟才几乎同时降生,因而八字相同。两位母亲特意找来算命先生,算算孩子们的命运,结论是:“八字甚好,将来都能在刀口上建立功业。 那会儿的湖南湘阴,左家算不得大富,却也是耕读传家。左宗棠刚会说话,父亲左观澜就教他背《论语》,夜里读书,娘总把油灯往他书桌上推,自己在暗处纳鞋底,线绳穿过布面的声音,伴着他的朗朗书声到深夜。他性子倔,有次先生夸他“过目不忘”,他却梗着脖子说“光记着没用,得知道怎么用”,气得先生拿戒尺打他手心,他硬是没哭。 吴伟才家就不同了。三姑丈是个货郎,走南闯北时染了风寒,早早就没了。三姑带着俩儿子,靠给人缝补浆洗过活。吴伟才刚能站稳,就跟着哥哥去码头捡别人扔下的碎木头,凑着给娘生火。七岁那年,他见码头恶霸抢小贩的钱,抄起地上的扁担就冲上去,被打得鼻青脸肿,却瞪着眼说“下次还敢”。三姑摸着他的伤,眼泪直流,他却从怀里掏出半块偷藏的米糕:“娘吃,我壮实,不怕打。” 左宗棠十六岁那年,去长沙考秀才,路过城隍庙,见一群兵痞抢百姓的粮食,他冲上去理论,被推搡着差点摔倒。旁边有人拉他“别惹事”,他却指着兵痞骂“朝廷养你们是保民,不是害民”。后来他中了秀才,却没急着赶考,反倒在家乡办起了团练,教乡亲们拳脚,说“自家的地,得自己守着”。 吴伟才这年也在长沙,不过是在码头扛活。有回运粮船靠岸,他见押船的官差克扣脚夫工钱,偷偷联络了十几个弟兄,趁夜把官差的粮仓凿了个洞,把粮食分给了挨饿的人。事发后官差要抓他,他连夜逃进了山里,跟着一支反清的队伍落了草,手里的扁担换成了大刀,说“既然官府不给活路,就自己挣条路”。 三十岁这年,两人竟在战场上有了交集。左宗棠已是湘军幕僚,随部队征讨太平军;吴伟才则成了太平军的小头领,守着岳州城。攻城那天,左宗棠在阵前喊话,劝守军投降,城楼上的吴伟才听出了他的声音——小时候一起摸鱼,左宗棠总爱喊他“阿才”。吴伟才在城上吼:“左大哥,你说的‘功业’,是帮朝廷杀穷人,还是帮穷人争活路?” 左宗棠没回答,只是挥手让部队暂停进攻。夜里,他派亲信送了封信给吴伟才,说“城破之后,我保你部下性命”。吴伟才回了八个字:“不降,但不滥杀百姓。”三天后城破,吴伟才带着残部突围,左宗棠果然下令“只追头领,不杀降卒”。 后来有人问左宗棠,“同个八字,怎么一个成了朝廷命官,一个成了反贼?”他摸着胡须叹口气:“八字算的是命,走的路才是运。我读的是圣贤书,想的是‘补天’;他吃的是百姓苦,想的是‘换天’,都是在刀口上挣,只是方向不同罢了。” 吴伟才后来在浙江战死,死前托人给左宗棠带了件东西——是小时候两人一起刻的木刀,刀身上刻着“保家”二字。左宗棠把木刀收在匣子里,每次出兵前都要摸一摸,说“这‘功业’二字,说到底,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刀兵之苦”。 同样的生辰八字,一个成了收复新疆的封疆大吏,一个成了反抗暴政的义军头领。有人说这是命运弄人,可细想,他们不都应了算命先生的话?只是一个在朝堂的“刀口”上守护国土,一个在民间的“刀口”上抗争不公。 你说,所谓的“命运”,到底是生辰八字定好的轨迹,还是每个人在乱世里,凭着本心走出的不同道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左宗棠与三姑的二儿子吴伟才几乎同时降生,因而八字相同。两位母亲特意找来算命先生,
佳佳怡
2025-08-01 12:36: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