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无耻”,陕西西安一名男子当兵18年,退伍回到村子后不久,遇到村里拆迁,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01 12:17:34

“真是无耻”,陕西西安一名男子当兵 18 年,退伍回到村子后不久,遇到村里拆迁,村委会以他户口已迁出不属本村村民为由,没给他补偿款和安置房,男子一怒之下把村委会告了,一审和二审判决完全相反,男子达到目的了吗? 二审法院的法槌落下时,牛建军的指节还在抖。他攥着的判决书边角已经被汗浸湿,纸页上 “应依法给予安置房和补偿金” 的字样,像 18 年前新兵连的朝阳,突然把心里的雾照散了。 他低头摸了摸袖口 —— 这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左胳膊还留着训练时磨出的硬茧,那是 2005 年在高原驻训时,匍匐前进蹭破的皮结的疤。 村委会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嗡嗡响。村主任把《拆迁补偿名单》拍在桌上,“你户口迁出去 18 年,早不算村里人了。” 牛建军盯着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突然看见自家老院的邻居王婶,想起小时候她总塞给自己糖吃。 “我当兵才迁的户口!” 他的声音撞在墙上,“老房子还在村东头,瓦还是我爹当年盖的,我妻儿户口都在这!” 村主任翻了个白眼,“部队给了你安置费,还争这点钱?” 这话像训练时的障碍桩,狠狠绊了他一下。 18 年里,他在抗洪前线扛过沙袋,在边境线上站过岗,家书里总说 “家里一切好”,从没提过钱的事。 新兵连的月光落在持枪的手上。19 岁的牛建军把家书按在胸口,纸上母亲说 “家里的地给你留着,等你回来种”。 那时他不懂 “留着” 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每次训练到极限,想想村口的老槐树,就又能多做 50 个俯卧撑。 2010 年探亲,他蹲在老院的门槛上,给门框刻了道新的身高线,比上一次刻的高了两指。 妻子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说 “村里传言要拆迁”,他笑着说 “拆了好,给你们换个大房子”,没成想这句玩笑,后来成了心里的刺。 一审判决书下来那天,阳光把法院的台阶晒得发烫。“驳回诉讼请求” 六个字,比高原的寒风还冷。 牛建军坐在台阶上,摸出兜里的军功章,冰凉的金属硌着掌心 —— 这是 2015 年演习拿的,当时连长拍他的肩,“好样的,为国家守土”。 可现在,他连自己的家都快守不住了。妻子打来电话,儿子在那头哭着问 “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住新房”,他捂住嘴,怕哭声泄了气。 律师的办公室堆着半人高的法规书。“《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第 13 条,” 律师指着划线的句子,“退役士官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不能仅以户口迁出来否定。” 牛建军的笔在笔记本上划过 “土地承包期受保护” 几个字,突然想起去年秋天,他回村看老房子,墙根的野草已经齐膝,窗台上还摆着他入伍前买的瓷碗,碗沿缺了个口,是小时候摔的。 二审开庭那天,牛建军穿了件新衬衫。法庭调查时,律师把老房子的房产证递上去,“1998 年确权,登记人是牛建军。” 又调出土地承包合同,“2018 年续包,他还是承包人。” 法官问村主任,“为何不认可其成员资格?” 对方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轮到牛建军陈述时,他突然想起 2019 年退伍那天,战友们把他送进站,说 “回家好好过日子”。 他吸了吸鼻子,“我守了 18 年国家的土地,现在只想守好自己的家。” 走出法院时,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牛建军给妻子打电话,声音还在抖,“赢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妻子的哭声,混着儿子喊 “爸爸” 的声音。他抬头看天,云很白,像 18 年前第一次穿上军装时,头顶的那片。 村东头的老院已经圈上了拆迁的红漆。牛建军走进去,摸着门框上的身高线,从 19 岁到 37 岁,一道比一道高。 他想起刚退伍时,站在这里看夕阳,觉得 18 年像场梦。现在他知道,不是梦 —— 那些在训练场上流的汗,在边境线上站的岗,都不是白熬的。 就像律师说的,“你为国家守了 18 年,国家不会让你无家可归。” 补偿款到账那天,牛建军去给老槐树浇了水。这棵树是他爷爷种的,现在枝繁叶茂。 他摸着粗糙的树干,突然觉得,所谓家,不只是房子,更是那份 “你为它付出,它也不会丢下你” 的念想。 就像他守过的疆土,就像此刻属于他的补偿,都在说:值得。

0 阅读:4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