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侦察股长凌少农,私下向日本人购买布料,对方说:“你看起来像军人?”凌少农回道:“没错,我就是新四军!”原以为,凌少农会被日本人出卖,没想到顺利完成交易。 那会儿的苏南根据地,秋风刚起,战士们还穿着单衣。有次凌少农去前沿阵地,见一个新兵冻得嘴唇发紫,却把唯一的破棉袄让给了伤员,他摸着那补丁摞补丁的布料,心里像被针扎——再不想办法弄布料,冬天怕是要冻垮不少弟兄。 可敌占区的物资早被日军卡死,想买布料比登天还难。凌少农蹲在河边琢磨了三天,想起之前抓过一个给日军送菜的小贩,说“城里的日军军需官中岛,爱偷偷倒卖仓库物资换钱”。有人劝他“这太险了,中岛是日本人,哪能信?”他却拍板:“险也得试,总不能看着弟兄们冻着。” 他托小贩递了话,约在城外的破庙里交易。见面那天,中岛带了两个兵,腰里的枪明晃晃的。凌少农就带了个通信员,怀里揣着银元,后背藏着短枪——他早想好了,真要翻脸,拼了命也得把布料抢回来。 中岛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笑了:“你就不怕我抓你?”凌少农解开外衣,露出里面的新四军军服:“我要是怕,就不穿这身来了。”他掏出怀里的破布条,“你看,这是我们战士的衣服,再冷下去,他们就得光着膀子打仗。你卖布料给我,是赚钱,也是让这些人能多撑几天——总比让他们冻毙在战场上,让你们少个对手强吧?” 中岛的脸抽了抽。他在日本老家有个生病的女儿,急需钱治病,倒卖物资本就是冒险,可凌少农的话戳中了他——新四军越能打,日军在前线消耗越大,他倒腾物资的机会才越多。再说,眼前这汉子敢亮明身份,要么是疯了,要么是有底气,真把他逼急了,自己未必讨好。 “要多少?”中岛终是松了口。“五十匹,越多越好。”凌少农掏出银元,“钱不少你的,但布料必须是厚实的棉布,掺了沙子别怪我不认账。”中岛验了银元,挥手让人搬来布料,临了丢下句:“下不为例。”凌少农笑了:“只要你有货,我就敢来。” 其实他早留了后手。交易前就安排了一个班的战士埋伏在附近,暗号是三声鸟叫。中岛的人刚离开,通信员就问:“股长,他真能信?”凌少农摸着布料的纹路:“他信的不是我,是钱,是他自己的念想。可只要能弄到布料,管他信啥?” 这批布料连夜被运回根据地,缝成了一百多件棉袄。那个冻得嘴唇发紫的新兵穿上新棉袄时,拉着凌少农的手直笑,说“股长,这棉絮真暖”。凌少农看着他眼里的光,想起中岛临走时的眼神——那里面有贪婪,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后来他们又交易过两次。中岛总催着“快点给钱”,却每次都多塞两匹布料。直到1943年春天,中岛被调回日本,临走前托小贩带了句话:“让你的人,好好打。” 有人说凌少农胆子太大,跟日本人做交易是冒险。可他不这么想。在庆功会上,他举着粗瓷碗:“打仗不光是拼枪杆子,还得拼脑子。中岛是敌人,可他有软肋;我们缺物资,可我们有弟兄们的命撑着。有时候,把对方的软肋变成我们的机会,才能活下去,才能接着打。” 那批布料做的棉袄,陪着战士们熬过了最冷的冬天,不少人穿着它参加了后来的反“扫荡”,打了好几个胜仗。棉袄磨破了,他们就拆下来当绷带,说“这布料里,有股子硬气”。 你说,在生死较量的战场上,是一味的硬碰硬更可敬,还是这种能在缝隙里找生机的智慧更难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2年,新四军侦察股长凌少农,私下向日本人购买布料,对方说:“你看起来像军人
佳佳怡
2025-08-01 11:36: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