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新中国迎来了非常困难的一年,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使得很多老百

古往奇趣角 2025-08-01 10:32:21

1960年,新中国迎来了非常困难的一年,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使得很多老百姓都陷入到没饭吃的日子中,饿死人是常有的事。 说起1960年那会儿,新中国正处于恢复期,可天公不作美,全国多地干旱洪水轮番上阵,农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们平时靠地里刨食,现在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饿肚子的情况,生活一下子跌到谷底。国家层面,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粮食分配得特别谨慎。领袖看到这种情况,心系民众,决定从自己做起,主动把个人口粮减下来,还明确表示不吃肉菜,就吃素的。平时他爱吃些家乡风味的菜,比如带点辣的鱼或肉,可那时候全推了,身体慢慢显出瘦弱来。负责做饭的厨师叫程汝明,他是山东人,早年家穷,13岁就出去打工,在天津一家西餐厅学手艺,慢慢掌握了做西餐的技巧。解放后,他转行当铁路工人,积极干活,一次机会让他给外国客人做饭,领导看中他的本事,就调他去专列当厨师。1954年,他正式负责领袖的饮食,刚开始打下手,后来钻研湖南菜,调整口味,成了专职厨师。他作为党员,工作认真,检查食材严格,确保安全。这段经历,让他从普通工人变成贴身服务人员,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整个过程,程汝明靠实打实的手艺和忠诚站稳脚跟,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就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那年头,粮食问题闹得人心惶惶,领袖的决定让身边人看在眼里。程汝明见领袖不吃肉,身体日渐消瘦,就琢磨着怎么补充营养。他先去河边抓鱼,熬汤端上去,可领袖拒绝了,说鱼该留给百姓,大家都缺吃的,不能特殊。程汝明没灰心,又想出新招,在做葱花饼时加猪油,还掺点肉末,觉得这样能隐蔽点,增加热量。除夕那天,他准备了简单几道菜,包括那饼。领袖咬一口,就察觉不对劲,把饼放下,脸色严肃,让叫厨师过来。程汝明承认加了料,因为过节总得有点滋味。领袖听后强调,既然说了不吃荤,就得严格遵守,不准变通。这事让程汝明记一辈子,他服了领袖的坚持。整个事件,反映出那时代领导对原则的把控,和厨师对健康的关切。国家在困难中,大家都想办法渡过,但规矩不能破。程汝明从学徒到专厨,经历了不少波折,早年家贫,出去学西餐,接触各种食材,手艺练得扎实。解放后参与铁路建设,积极表现,领导赏识他的烹饪技能,才有机会进专列。1958年,他进中南海,全权负责饮食,和另一位厨师分工,注重均衡。这样的背景,让他更懂得珍惜岗位,工作时一丝不苟。 从那以后,程汝明更严格执行指示,不再搞小动作。他继续服务22年,只挨过这一次批评,却从中学到领袖的作风。后期,他调整菜品,用蔬菜代替某些调料,保持营养平衡。领袖偏好辣味,他用辣椒豆豉做菜,控制用量。七十年代,他调去其他岗位,负责国宾馆饮食,融合中西做法,服务国家宴会。退休前,获一级厨师称号,继续传授经验。程汝明生于1926年,山东农村,家境一般,早年务农,后去城市学艺。西餐厅环境让他学到烘烤调酱,技术过硬。铁路时期,他参与建设,偶然展示厨艺,被调走。专列上,从辅助到主厨,靠改良菜式赢得认可。作为党员,他强调忠诚,守护饮食安全。整个职业生涯,他没大起大落,就是稳扎稳打。1960年事件后,他反思不少,工作更细致。晚年,他分享回忆,强调责任。2012年,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留下诸多菜品创新。国家发展中,这样的普通人贡献不小,体现了时代精神。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