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普京还是笑了。 信源:金融界——中国汽车“卷”到俄罗斯,末流品牌或将难以生存 中国车企出海,向来视欧美市场为终极考场,谁知一记最出人意料的重拳,却来自被视作“战略伙伴”的俄罗斯。这番操作不仅让高歌猛进的中国品牌措手不及,也给看似牢固的中俄关系蒙上了一层微妙的阴影。 其实早在俄乌冲突爆发时,西方车企纷纷撤离,给俄罗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真空市场。此时嗅觉敏锐的中国车企,如吉利、奇瑞、长城等,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稳定的供应链,迅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短短两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场份额从不足10%飙升至超过60%,销量一度暴涨近三倍,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销售神话。 而正当中国车企准备在俄罗斯市场大展拳脚、深度扎根时,普京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却大大冷却了这份激情。原因无他,他们先是收紧了平行进口渠道,紧接着大幅上调汽车报废税,涨幅高达70%至85%,并计划逐年递增。这笔税费,名义上是为环保和扶持本土产业,实际上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切向了以进口为主的中国汽车的成本命脉。 更关键的是,如此重大的调整,俄方并未与中方有过任何提前沟通,但这种“突然袭击”也并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之前,俄方就曾以高额税费为筹码,要求中国车企进行“技术转让”或在本地建厂,这“空手套白狼”的意图不言而喻。而这些单方面的举动,与外界普遍认知的中俄“战略协作”氛围格格不入,合作的诚意也备受质疑。 所以俄罗斯为何要对蒸蒸日上的中俄汽车贸易下此重手呢?背后其实是俄罗斯方面深层的经济焦虑。一方面他们是为了保护本土品牌拉达,在中国品牌冲击下,拉达的市场份额大幅度降低,已从40%跌至20%,再不出手干预,恐怕连最后的阵地也守不住。而另一方面,则是想将这笔不菲的税收为被西方制裁的国家财政“输血”,所以将压力巧妙地转移给了进口方。这恰恰暴露了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以及其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薄弱现实。 于是在俄的中国车企瞬间陷入了两难绝境:涨价,等于将市场拱手让人;不涨价,则是在赔本赚吆喝。因此大量库存积压,使投资计划被迫暂停,不少经销商开始收缩网点。许多企业高管直言,俄方的做法让他们感到“合作诚意不足”,部分企业甚至开始评估撤出市场的可能性。 而俄罗斯这边呢,虽然拉达的销量的确在政策庇护下短期内应声上涨。但这种靠政策壁垒扶起来的“繁荣”,又能持续多久呢?一旦物美价廉的中国品牌被迫退潮,俄罗斯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技术落后、选择单一的本土产品买单还不好说,再加上缺乏技术内核与市场竞争的“保护”,也许俄罗斯这个政策最终扼杀的其实是整个市场的活力与创新。 俄罗斯的这个“背刺”,无疑是给所有雄心勃勃出海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国际商业舞台上,利益才是永恒的通行证,所谓的“情谊”往往经不起考验。过去依赖性价比的“闪电战”打法,在政策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面前,随时可能失效。 而这次的挫折也让中国车企彻底看清,真正的护城河,永远是技术、品牌与创新能力。只有掌握了无法被轻易取代的核心技术,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才能在任何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幸的是中国车企凭借自身的先见之明,早已在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地多点开花,这种全球化布局为抵御单一市场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纵深。 真正的战略协作,应当是互利共赢,是相互成就,而非一方利用另一方的困境进行单方面索取。当俄罗斯选择用这种方式“回馈”在其困难时期伸出援手的伙伴时,它消耗的不仅是商业信誉,更是两国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信任基础。这盘棋,普京真的想好了吗?
[月亮]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普京还是笑了。
冰枫看历史
2025-07-31 19:34: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