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反日情绪!”看到没?这就是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在《南京照相馆》刚首映的时候发出来的公告!你们一天不像德国那样认错,我们的这段历史记忆将越刻越深! 这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电影横空出世,首映日票房狂揽6000万,直接把影院座椅“坐穿”——不是因为剧情多炸裂,而是它戳中了中国人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南京大屠杀。 可就在影迷抹着眼泪走出影院时,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突然甩出一则公告:“警惕反日情绪!”好家伙,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气笑了“你们一天不像德国那样认错,我们记仇怎么了?” 电影上映后,影评区成了“泪海”,有人说“看完电影,我盯着片尾那30张黑白照片看了半小时,突然明白什么叫‘历史的重量’,”也有人说“这不是仇日,是让我们记住:有些伤,不能因为时间久了就假装愈合,” 可偏偏有人“哪壶不开提哪壶”,日本领事馆的公告里,一边说“理解中方对历史的重视”,一边又“提醒”:“警惕极端情绪影响中日关系,” 网友直接翻出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华沙跪地谢罪的照片,怼道:“德国人用一跪换来原谅,你们日本人呢?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现在倒让我们警惕反日?脸呢?” 电影上映后,社交平台上冒出一批“理中客”:“都2024年了,还仇什么日?先把国内食品安全、房价问题解决了吧!”这话听着像“和稀泥”,实则偷换概念,记住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从来不是二选一。 中国人“记仇”,是因为有些伤太深,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不是数字,是30万个家庭的血泪;日本731部队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不是“医学研究”,是反人类的暴行。 这些事,德国人认了、道歉了、赔偿了,所以中国人能分清“现在的德国”和“纳粹德国”;但日本人呢?一边说“中日友好”,一边给战犯立碑、给教科书“洗白”,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凭什么要“大度”? 更关键的是,“记仇”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就像《南京照相馆》里那句台词:“我们拍遗照,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有些事,不能再发生,” 日本领事馆的公告,暴露了一个真相:他们根本没搞懂中国人的“记仇逻辑”。 中国人不是天生“仇日”,我们爱看宫崎骏的动画、追《半泽直树》、用无印良品的文具,对日本的文化、科技、匠人精神,从来都是欣赏的,但欣赏归欣赏,历史归历史,就像你不会因为喜欢一个厨师的菜,就原谅他曾经往你碗里吐口水。 日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发公告“警惕反日”,而是像德国那样,用行动道歉:停止参拜靖国神社、正视南京大屠杀、对受害者家属赔偿、把二战历史完整写进教科书……等日本人把这些事做全了,中国人自然会分清“现在的日本”和“军国主义日本”。 最后说句扎心的:历史不是橡皮泥,想揉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87年前的南京,30万条命,30万声“为什么”,这些“为什么”,需要日本人用一生去回答,而不是用一纸公告来“警惕”。
“警惕反日情绪!”看到没?这就是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在《南京照相馆》刚首映的时候发出
掘密探索
2025-07-31 14:48: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