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送给中央5000块大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实,徐海东对中央还有一个

墟史往事 2025-07-31 11:50:12

徐海东送给中央5000块大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实,徐海东对中央还有一个大恩,比这5000块大洋更重要。

在1935年冬,陕北高原的风雪裹着刺骨的寒意,中央红军七千余人衣衫褴褛地抵达这片荒凉之地。

他们身后是万里长征的累累伤痕,眼前是缺粮少药、强敌环伺的绝境。

而一支刚整编的队伍,红十五军团,正悄然为这场存亡之战筑起一道无形的护城墙。

它的军团长徐海东,这位窑工出身的将领,即将用一场远超金钱价值的“战略奠基”,改写中国革命的命运。

徐海东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军事家,而且他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善于把握全局的领导才能。

主席曾评价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而邓先生评价其“对党有一颗红心”。

而在徐海东自己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在停止呼吸前不为党工作,是耻辱,不配做共产党员。

话说在1935年9月,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冲破重围抵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整编为红十五军团。

而此时,蒋介石的“西北剿总”已调集十万兵力扑向根据地,意图扼杀这支孤军。

但是更致命的是,中央红军正朝陕北转移,若根据地失守,他们将陷入“前无落脚地、后有追兵刃”的死局。

也就是在这危急关头徐海东力排众议,主动迎战,必须打胜这一仗,给中央留个家!

当时国民党东北军110师装备精良,兵力三倍于红军。

与其硬拼的话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是徐海东放弃硬拼,而是布下“围城打援”的杀局,以少量部队佯攻甘泉县城,主力潜伏劳山险道。

当敌军全数进入峡谷,伏兵如闸刀般切断首尾,六小时激战歼敌千余人,缴获十二驮大洋和大量军火。

此役不仅解了陕北之围,更让疲惫的红二十五军获得喘息。

之后在面对敌军依托坚固桥头堡的防线,徐海东亲率尖刀队夜袭侧翼。

部队沿峭壁攀援,如匕首插入敌后,天亮时已撕开防线。

此战全歼东北军107师精锐团,将根据地扩大一倍,彻底粉碎第三次“围剿”。

在1935年11月,主席率不足八千人的中央红军抵达时,徐海东手握七千余兵力及稳固的根据地,却做出一连串惊人之举。

首先就是交权明志,他主动移交红十五军团指挥权,表态“一切服从中央”。

之后更是雪中送炭,从劳山战役缴获的大洋中拨出5000块支援中央,仅留2000块维持全军开销。

最后抽调骑兵团、武器弹药和骨干干部补充中央红军,甚至将司令部电台直送主席。

不得不说有此良将,百姓何愁不能安居乐业,侵略者终将会败的一塌糊涂。

当张国焘在川康分裂中央时,徐海东的忠诚成为力挽狂澜的砝码。

主席后来说,徐海东是为革命立下大功的人。

在1935年11月,徐海东与彭德怀联手发起直罗镇战役。

他亲率红十五军团迂回敌后,封死国民党109师退路,配合红一军团正面强攻。

此役歼敌一个师加一个团,而主席在战后宣言中称这是给党中央在西北扎根的奠基礼!

从此,陕北连成铁板一块,中央红军终于有了稳固的后方。

在1955年授衔时,卧病十五年的徐海东位列大将第二。

有人议论说他是5000大洋换的军衔,但是主席却斩钉截铁,海东有大功!”这“功”远非银元可衡量。

在军事上,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战奠定陕北格局。

在政治上,他以绝对忠诚消弭了分裂危机。

在战略上,他为长征画上句号,让中国革命重获支点。

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讲他都是有大功的人。

老话说得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大将徐海东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和敬佩。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不懂华丽辞令,但劳山的风雪记得他标地图时的刀痕,榆林桥的断壁刻着他夜袭的足迹,直罗镇的红旗映着他交出兵权时毫无犹豫的眼神。

真正的“大功”,从不是锦上添花的银元,而是绝境中为党中央砌起的那堵以血与忠诚浇铸的护城墙。

0 阅读:157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