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柬埔寨前首相洪森有一个误区,洪森并非是在东盟的支持下成为柬埔寨首相的。当年在红色高棉时期,洪森原本是红色高棉的将领。 此后因为与红色高棉高层发生矛盾,然后直接投降越南,然后带领越南军队入侵了柬埔寨。也正是因为这次入侵,直接引发了中越自卫反击战。 1970年,洪森加入红色高棉游击队时年仅18岁。这个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青年,在短短五年内从基层连长晋升为东部军区团长,参与了推翻朗诺政权的关键战役。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占领金边后,其内部清洗运动迅速升级。洪森所在的东部军区因与波尔布特核心集团存在路线分歧,成为清洗重点。 1977年6月,洪森与韩桑林、谢辛等东部军区领导人越过柬越边境投靠越南,这一叛逃事件直接导致红色高棉东线防御体系崩溃。 在越南庇护下,洪森等人于1978年5月成立“柬埔寨民族团结救国阵线”,并在越军第七军区协助下组建125团。 这支由越南教官训练、装备苏制武器的部队,成为越南军事干预的先头力量。1978年12月25日,越南集中20万兵力发动“旱季攻势”,洪森率部配合越军主力向金边推进。 尽管他未直接指挥越南军队,但作为政治代理人,其部队在占领区承担治安维持和政权组建任务。1979年1月7日越军攻克金边后,洪森出任新成立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时年27岁。 越南对柬埔寨的军事占领持续了11年,期间洪森政权完全依赖河内的政治支持和军事保护。 这一时期的东盟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采取坚决反越立场,不仅在联合国连续十年支持民主柬埔寨(红色高棉)的席位,还通过泰国向抵抗力量提供非军事援助。 1982年成立的柬埔寨民主联合政府(西哈努克任主席),正是东盟推动下的政治产物,其核心目标是孤立越南扶持的洪森政权。洪森在1985年升任总理时,柬埔寨仍处于越南军事管制下。 他的政府仅获得苏联阵营国家承认,而东盟国家始终拒绝与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种国际孤立迫使洪森在1980年代后期调整策略,主动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和平进程。 1989年越南撤军后,洪森才开始寻求与东盟改善关系,但此时他已通过1991年《巴黎和平协定》确立了合法地位,其政权存续更多依赖国内政治手段而非外部支持。 1979年2月17日爆发的中越边境战争,表面上是对越自卫反击,实则是冷战格局下的战略博弈。 越南在1978年11月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并在12月入侵柬埔寨,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态势。 中国选择在越南深陷柬埔寨战场时发动攻击,旨在打破苏越同盟的扩张势头。 这场持续28天的战争造成双方数万人伤亡,中国军队攻克谅山后主动撤军,但战争的政治影响深远。 越南被迫在柬埔寨维持长期驻军,其经济因两线作战陷入困境;而中国通过此战巩固了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为后续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洪森政权在战争期间完全倒向越南,这使其在1980年代始终处于中柬关系的冰点。 将洪森的崛起简单归因于“投降越南”,忽略了冷战时期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红色高棉的种族清洗(导致约170万人死亡),客观上为越南干预提供了道德借口。 洪森选择与越南合作,既是出于对红色高棉清算的恐惧,也是弱势政治力量寻求生存的无奈之举。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得他的政治选择难以用简单的“背叛”或“投靠”来定义。 1993年柬埔寨恢复君主立宪制后,洪森通过操纵选举、打压反对派等手段巩固权力,其执政合法性逐渐从外部依赖转向内部控制。 2018年他将权力移交长子洪玛奈时,柬埔寨已从最不发达国家行列毕业,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 这种发展成就,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其早期政治生涯的争议性,但也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需置于具体的时空坐标中审视。 今天的柬埔寨已成为东盟重要成员,洪森时代的遗产正在经历重新评估。 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在于剥离意识形态标签,还原冷战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逻辑——这或许才是洪森政治轨迹留给后人的真正启示。
许多人对柬埔寨前首相洪森有一个误区,洪森并非是在东盟的支持下成为柬埔寨首相的。当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7-31 11:26: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