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马鸿逵逃往美国,在他的私人公寓中,大腹便便地享用着他小姨为他准备的乳

周平聊历史 2025-07-31 07:16:29

1956年,马鸿逵逃往美国,在他的私人公寓中,大腹便便地享用着他小姨为他准备的乳酪。马鸿逵统治宁夏十七年,搜刮百姓钱财,练就了一副虎背熊腰的模样,据说他的体重足有200多公斤,可以说这个吨位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凤毛麟角! 聊马鸿逵,就绕不开宁夏。他在那儿当了十七年的“土皇帝”。十七年,对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代人的青春,甚至是一辈子。对马鸿逵来说,这十七年是他“发家致富”的黄金时代。 他怎么“致富”的?简单粗暴——刮。刮地三尺,恨不得把老百姓家里的米缸底都给刮干净。他搞了一套名目繁多的税收,当地人管那叫“五大捐”:田赋、契税、盐斤附加、绒毛税、附加税……听着就头大吧?实际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据说有四十多种。你家里养只鸡,都可能要上个“鸡蛋税”。他把宁夏当成了自己的私人公司,而所有百姓,都是给他无偿打工的牛马。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那个“官督民办”的“宁来公司”。这公司干嘛的?垄断。盐、碱、皮、毛、煤、油、粮,只要是宁夏能赚钱的买卖,他全都要插一脚。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养大的羊,剪下的羊毛,都得先经过他马家的手。他低价收,高价卖,这中间的差价,就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钱都去哪儿了?一部分,变成了他手下的军饷,养着那支让他得以作威作福的“马家军”。另一部分,也是最大的一部分,就用来满足他个人的奢靡生活了。 他在宁夏建了好几处豪宅,最出名的就是银川的“马鸿逵官邸”,现在成了宁夏博物馆的一部分。那宅子,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在当时贫瘠的西北,简直就是一座“紫禁城”。院子里甚至还有个小型动物园。你想想,外面是连饭都吃不饱的百姓,院子里是吃着精饲料的珍禽异兽,这画面多讽刺。 当然,钱财最终还是要换成更实在的东西——比如,他那一身肉。标题里说他200多公斤,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据史料记载,马鸿逵特别能吃,也好享受。长期养尊处优,加上他本来就骨架大,体重一路飙升。据说他晚年在美国,行动都不太方便,得坐轮椅。他那身膘,每一斤,可以说都是用宁夏人民的血汗堆出来的。 咱们再回到标题里那个吃乳酪的场景。这事儿发生在他1949年兵败,先是逃到台湾,后来又觉得不保险,干脆卷着搜刮来的金银财宝,跑到了美国洛杉矶。给他准备乳酪的“小姨”,其实是他娶的六太太,邹德怡。邹德怡嫁给他的时候才17岁,比他儿子还小。这关系,放今天看也是相当炸裂。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一个年轻貌美的太太,守着一栋豪华公寓,吃着在当时中国人看来颇为稀罕的乳酪。这场景,就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自私、贪婪,并且毫无悔意。他把在宁夏搜刮的民脂民膏,变成了自己在美国安度晚年的资本。他对宁 new land 的苦难,没有丝毫的愧疚。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坏蛋军阀故事吗?跟我们2025年有啥关系? 关系大了。 马鸿逵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让我们看看:当一个地方的资源和权力,被一个人或者一小撮人高度垄断时,会发生什么。马鸿逵把宁夏变成了自己的“私人领地”,导致的结果就是,他富甲一方,而宁夏却赤地千里,发展停滞。 现在,咱们把视线从历史拉回到2025年的宁夏。你现在去宁夏看看,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黄河岸边的葡萄园,一望无际,酿出的葡萄酒在国际上屡屡获奖,贺兰山东麓成了世界知名的“葡萄酒之都”。银川,这个他曾经的“都城”,现在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基地,被誉为“西部云谷”。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组最新的数据,说宁夏的新能源装机占比已经超过了50%,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这片曾经被马鸿逵视为“穷山恶水”的土地,正在利用它的风和光,转型成为一个清洁能源的枢纽。 从“宁夏王”的私人钱袋,到今天的“西部云谷”和“葡萄酒之都”,这中间的差距,何止天壤之别? 这个转变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资源和发展的权力,回到了人民手中。当一个地方不再是某个人的私产,而是所有建设者共同奋斗的家园时,它的潜力才能被真正释放出来。马鸿逵式的统治,最大的罪恶,就是扼杀了这种可能性,掐断了一个地区发展的生机。 咱们聊得口语化一点,马鸿逵就像一个“寄生虫”,他只负责吸血,从不考虑宿主的死活。他统治的十七年,宁夏的经济、文化、教育,几乎都处在停滞状态。他只关心三件事:收钱、练兵、保住自己的地盘。 他死后,留下了什么?除了几处豪宅和一堆骂名,什么都没有。他没有为宁夏留下一所像样的大学,没有留下一个像样的工业基础,更没有给那片土地的人民留下任何希望。

0 阅读:0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