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队曾经翻印了毛主席在军事方面的一些著作,赫鲁晓夫对毛主席的军事能力十分不屑

熹然说历史 2025-07-31 00:14:32

苏联军队曾经翻印了毛主席在军事方面的一些著作,赫鲁晓夫对毛主席的军事能力十分不屑,他直接命令停止发行该书。赫鲁晓夫说:“苏联红军在机械化作战时,毛泽东还在玩红缨枪。” 一句轻蔑的”红缨枪”评价,竟成为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当苏军将领正准备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智慧时,赫鲁晓夫却以一纸禁令斩断了这种可能,他的傲慢与偏见最终让历史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政治家,通过一步步爬升,在1953年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为这个超级大国的实际领导人。 赫鲁晓夫的军事经历主要集中在卫国战争期间。卫国战争期间,赫鲁晓夫曾任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在斯大林格勒这个决定苏联命运的战场上,他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参与了这场惨烈的保卫战。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现代机械化战争有着深刻体验,也形成了他对传统战术的轻视态度。 五十年代初期,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世界见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这些用”小米加步枪”装备的部队,居然能够在朝鲜半岛上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打成平手,甚至在局部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种现象引起了苏联军方的关注,一些将领开始思考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价值。 于是,苏联军队内部出现了翻印毛泽东军事著作的提议。支持者认为,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中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灵活性值得学习,特别是在以弱胜强、运动战和游击战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产生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但其中蕴含的军事智慧却是普遍适用的。 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印行毛泽东军事著作是一桩浪费时间的蠢事。当这个提议传达到他那里时,他的反应极为激烈。在一次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屑,说出了那句后来成为历史笑话的话:“苏联红军在机械化作战时,毛泽东还在玩红缨枪。” 这句话反映了赫鲁晓夫对军事发展的机械理解。在他看来,现代战争就是坦克、飞机、导弹的较量,传统的步兵战术和游击战已经毫无价值。他立即下令停止翻印毛泽东军事著作的计划,并在苏军内部传达了他的观点。 毛泽东简直就是隐藏自己思想和意图的大师。我记得苏共二十大以後,毛泽东曾经说过:「赫鲁晓夫同志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擦亮了我们的眼睛,增强了我们的视力。」但我对他始终保持着警惕,我知道他什麽时候在哄骗我们。从赫鲁晓夫后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他对毛泽东始终抱着复杂的心理,既有某种敬畏,又有深深的不信任。 这种轻视成为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956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决定性阶段,双方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关键的一个因素。赫鲁晓夫的”红缨枪”论调不仅是对毛泽东军事能力的否定,更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不尊重。 历史很快就给了赫鲁晓夫响亮的耳光。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军运用类似的游击战术,让美军在热带丛林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更讽刺的是,后来苏联自己在阿富汗战争中,面对阿富汗游击队的”落后”战术,同样陷入了泥潭。那些被赫鲁晓夫讥讽为”红缨枪”的战术思想,在世界各地的解放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领导人,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的”红缨枪”论调成为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性和领导人个人偏见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军事艺术从来不是简单的装备对比,而是包含着战略思维、战术运用、政治动员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体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虽然产生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但其中蕴含的战略智慧却具有普遍价值。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军事智慧不在于装备的先进程度,而在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你觉得赫鲁晓夫的判断错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0 阅读:3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