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枫桥学院秀松报告厅内的暖流,正是诸暨这座工业强市向教育强市跨越的生动注脚。这场教育大会的召开绝非偶然,而是植根于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
2024年1861.1亿元的GDP总量、1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构筑的经济底盘,与智能视觉产业28.3%的同比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翻倍的发展动能,共同催生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速崛起,当“诸才云集”计划呼唤创新力量,以教育破解人才瓶颈成为必然选择,《诸暨市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打造教育强市十条举措》的出台,恰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

大会现场的捐赠热潮更显深意,诸暨市教育强市奖励基金揭牌之际,十余家企业累计1.42亿元的捐赠刷新了地方纪录。海亮集团2000万元的捐赠延续着本土龙头企业的教育情怀,其创办的援藏班与融爱星特殊教育项目早已践行着“教育普惠”理念。

弘毅公益基金、信胜科技等企业的捐资则构成了社会责任的交响,而钟睒睒以个人名义捐赠的1亿元,更是将这份情怀推向高潮,以祖父钟子逸之名设立的基金,为诸暨中学的奖教助学注入了持久动力。政策蓝图与社会捐助的双重发力,勾勒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钟睒睒的教育投入始终贯穿着双重逻辑。对诸暨中学的亿元捐赠,是桑梓情怀与家族传承的自然流露。作为祖籍诸暨的企业家,他以祖父之名设立基金,既是对故土培育的感恩,更是对基础教育“固本培元”价值的认同——正如其此前通过同一基金匿名捐助多所高校累计数亿元,不搞仪式、不事宣传的行事风格,彰显着对教育本质的敬畏。

而投资400亿筹建钱塘大学的举措,则展现了企业家的战略远见。这所定位“突破学科边界、聚焦原始创新”的研究型大学,与杭州钱塘教育基金会“培育前沿科技创新力量”的使命高度契合,更与诸暨智能视觉、航空航天等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形成呼应。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乡故土到区域发展,其捐赠轨迹勾勒出“个人情怀+产业协同”的公益范式。

这种重视教育的企业家精神,早已成为诸暨发展的隐形引擎。海亮股份与西湖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实践,印证了教育捐赠与企业创新的共生关系——当先进金属材料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教育投入便实现了“公益价值+经济回报”的双赢。

从更广阔视角看,近五年诸暨近3亿元的助教捐资,通过奖教助学、师资培训等形式,每年惠及近3000名师生,这种投入正在构建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正如店口镇探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绑定,正在形成“以教育人、以人强产”的良性循环。

企业家对教育的投入,本质上是对城市未来的战略投资。在诸暨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期,教育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

钟睒睒的钱塘大学聚焦科研转化,海亮的校企合作深耕实用人才培育,众多企业的捐资则夯实基础教育根基,这些实践共同证明,教育投入既能滋养社会文明,更能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动能。
当1.42亿元的捐赠汇入教育长河,当“十条举措”落地生根,诸暨正在书写的,正是“教育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城市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