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勾结同伙构陷苏克萨哈时,苏克萨哈一门四子十二孙都被斩尽杀绝,只有一个儿媳妇因为怀孕免死,而被关押于狱中,尔后分娩生下一个婴儿,可怜就连这个婴儿都最后也难逃一死,出生后便被斩首于市。 康熙六年,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即将上演。当14岁的康熙刚刚宣布亲政,野心勃勃的鳌拜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屠刀。苏克萨哈想不到,自己的一个请辞决定会引来如此残酷的报复。更令人发指的是,连襁褓中的婴儿都难逃魔爪… 说起苏克萨哈这个人,在清朝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个复杂的角色。他出身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早年跟着摄政王多尔衮混饭吃,算是多尔衮的心腹之一。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近侍,正白旗骨干之臣。可这家伙政治嗅觉相当敏锐,多尔衮一死,他立马就变脸了。 顺治七年,多尔衮刚咽气没三个月,苏克萨哈就跟詹岱、穆济伦一块儿跑到顺治皇帝面前告状,说多尔衮生前穿黄袍、戴东珠,还准备迁都永平,这不是要造反是什么?多尔衮死后,未出三个月,他与詹岱、穆济伦首讦多尔衮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阴谋篡逆"。这一招果然管用,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恨得牙痒痒,苏克萨哈也因此飞黄腾达,从一个小侍卫一路升到领侍卫内大臣。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驾崩,8岁的康熙登基。按照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当辅政大臣。这个安排看起来挺平衡的,实际上暗藏玄机。索尼是正黄旗的,遏必隆和鳌拜都是镶黄旗的,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三比一的局面,苏克萨哈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更要命的是,苏克萨哈这人虽然政治嗅觉敏锐,但情商明显不够。他跟索尼关系就不好,索尼看不起他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皆从"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获益,重新崛起于朝堂之上,但是他们以及朝中绝大多数存有"正义感"的官员对于苏克萨哈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是极为鄙视的。跟鳌拜虽然是儿女亲家,但两人观点经常对着干,关系也是一团糟。 康熙六年,索尼病死了,这下鳌拜彻底没了束缚。康熙刚宣布亲政,苏克萨哈就坐不住了,上书请求去给顺治皇帝守陵。这招本来挺聪明的,苏克萨哈的意思是:我不干了,你们也别干了,让皇帝自己管事吧。可他低估了鳌拜的狠毒。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十七,也就是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后的第十天,康熙朝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罗列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的"二十四大罪状"。鳌拜这次是真的动了杀心,给苏克萨哈编了二十四条大罪,什么"心怀怨望"、"不欲归政",反正就是要往死里整。 更过分的是,鳌拜在朝堂上简直像个泼妇一样,又哭又闹又威胁。鳌拜于康熙跟前挥臂捶胸,连续几日强行奏请,迫使康熙将苏克萨哈处死。康熙才14岁,哪见过这种场面,被鳌拜一通胡搅蛮缠给吓懵了,加上满朝文武都不敢为苏克萨哈说话,年轻的皇帝只能妥协。 康熙六年九月初五,苏克萨哈被处绞刑。可鳌拜还不解恨,要斩草除根。他的七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族人前锋统领、侍卫二名都遭斩决,连同苏克萨哈本人一共是十四条生命。这还没完,据传苏克萨哈有个儿媳妇怀着孕,按大清律法暂缓处决,关在牢里。 几个月后,这个女人在狱中生下一个男婴。按理说这孩子刚出生,总该给条活路吧?可鳌拜连这个无辜的婴儿都不放过,孩子一出生就被拉到菜市口砍了头。这种残忍程度,连当时的老百姓都看不下去。 苏克萨哈一家就这样被灭门了,只有最小的儿子苏常寿因为年纪太小侥幸活命。苏克萨哈至少有七个以上的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孩子苏常寿幸存了下来。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康熙八年,康熙设计抓了鳌拜,这个嚣张的权臣终于栽了。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帝发动突袭,捉拿了鳌拜之后,掌握朝政。康熙随即为苏克萨哈平反,承认这是一桩冤案。康熙八年,鳌拜败,诏以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此皆鳌拜挟仇所致,命复官及世爵,以其幼子苏常寿袭。 苏克萨哈这个案子说到底,就是清朝初年八旗之间权力斗争的缩影。这不仅仅是十六年前"清算多尔衮集团"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列政治问题的延续,同时也是自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伊始,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的尖锐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发。鳌拜杀苏克萨哈,表面上看是个人恩怨,实际上是两黄旗对两白旗的政治清洗。 这件事对康熙的教育意义重大。一个14岁的少年皇帝,亲眼看到权臣是如何践踏法律、屠杀无辜的。从此以后,康熙再也不会容忍任何人在他面前如此嚣张。苏克萨哈案成了康熙帝王生涯的分水岭,让他明白了什么叫政治斗争的残酷。 权力斗争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能幸免。苏克萨哈的悲剧提醒我们,在绝对权力面前,法律和人性都可能沦为摆设。你觉得鳌拜的行为是政治需要还是人性泯灭?欢迎留言讨论这段血腥的历史真相。
鳌拜勾结同伙构陷苏克萨哈时,苏克萨哈一门四子十二孙都被斩尽杀绝,只有一个儿媳妇因
熹然说历史
2025-07-28 21:14:11
0
阅读:1571
闲庭信步
婴儿都被斩首,而最小的儿子却能因为年龄小幸存?
风之利刃
所以后来苏灿的父亲是个大草包也能当大官,原来是皇帝可怜他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