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要杀刘伯温的前夜,刘伯温收到了马皇后送来的一篮水果:2颗枣1颗梨,他顿时

五点动画 2025-07-27 11:33:03

朱元璋想要杀刘伯温的前夜,刘伯温收到了马皇后送来的一篮水果:2颗枣1颗梨,他顿时明白马皇后的用意。第二天,刘伯温跪在朱元璋面前喊道:“陛下,臣有一字不会写。”没想到,刘伯温因此侥幸保得一命。

刘伯温这人,真不是盖的。原名叫刘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在浙江青田,从小就聪明得不行,读书多到能倒背如流,还精通天文地理和兵法。后人常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民间甚至有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评价高得有点吓人,可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刘伯温看透了元朝气数已尽,决定找个靠谱的主子干一番事业。他没一开始就投奔朱元璋,而是先在各地混了混,给几个地方势力当过参谋。直到1360年,他才正式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成了核心智囊。他的战略眼光很毒,建议先把江浙老巢稳住,再往北打。这招确实管用,朱元璋靠着这思路一步步干掉了对手。

最出名的得算鄱阳湖大战。那时候,朱元璋跟陈友谅对上了,陈友谅兵多势众,朱元璋这边有点悬。刘伯温出主意,利用风向和湖面地形,把敌人引进来打。结果朱元璋以少胜多,陈友谅彻底栽了。后来平张士诚、定江南,刘伯温也出了不少力。他不光会打仗,还懂治国,主张少收税、轻徭役,让老百姓喘口气。明朝初年的稳定,他功不可没。朱元璋对他挺信任,经常在朝堂上夸他是“我的张良”。 可刘伯温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功高震主”这道理,平时做事尽量低调,不爱出风头。但他太能干了,想藏都藏不住。朱元璋这人,打天下时靠功臣,可坐稳江山后,性格变得多疑又狠辣。他开始觉得这些老伙计可能是威胁,尤其是刘伯温这种脑子太好使的,留着总有点不放心。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心态变了。他从赏功臣变成了防功臣,怕他们尾大不掉。刘伯温虽然小心翼翼,可还是逃不过猜忌。到了1370年代初,朱元璋下决心要动他,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借口。这时候,马皇后插了一手。她跟朱元璋多年夫妻,多少了解他的脾气,也知道刘伯温是个难得的人才。她没法明着劝,就用了点小手段。

那天,马皇后派人给刘伯温送了个竹篮,里面装着两颗枣和一颗梨。这要是搁平时,谁也不会多想,可刘伯温不一样。他盯着这东西琢磨半天,突然明白了:“枣”和“梨”,不就是“早离”吗?马皇后这是悄悄提醒他,赶紧跑吧,朱元璋要下手了。刘伯温心里一惊,但也冷静下来。他要是连夜跑,肯定会被抓回来;可啥也不干,就是等死。他决定赌一把,直接去找朱元璋。 第二天上朝,刘伯温跪在金殿上,说了句:“陛下,臣有一字不会写。”朱元璋一听,乐了,心想你刘伯温还能有啥不会的,就让他说。刘伯温说是“赦”字不会写。朱元璋没多想,提笔写了“赦”字给他。刘伯温接过来,顺势求情,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想回老家。朱元璋当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见他手里拿着“赦”字,又不好当场发作,只得冷着脸同意了。 就这么着,刘伯温用一句“不会写字”,硬是把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招高明在哪?他抓住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多疑归多疑,但也好面子,当着群臣的面写了“赦”字,总不能马上反悔吧。刘伯温这步棋,走得太险也太妙。

辞官后,刘伯温回了青田老家,带着家人过起了普通日子。他盖了几间茅屋,每天读书写字,教教子孙,日子清苦但踏实。他跟朋友说过:“伴君如伴虎,能活着回去就不错了。”这话听着挺实在,也挺无奈。 晚年刘伯温虽然不在朝堂,可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听说朝里老朋友一个个被收拾,他只能叹气。他知道,朱元璋这人能成大事靠的就是这份狠劲,可对功臣来说,这份狠劲就是催命符。 1375年春天,刘伯温病逝,65岁。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成”。这待遇看着不错,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场面话。君臣之间的那点隔阂,谁也抹不平。 刘伯温这一生,用脑子帮朱元璋打天下,又用脑子保住自己。他的结局不算惨,可也让人感慨。朱元璋呢,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有人说他不得已。说到底,权力这东西,太冰冷。聪明人想活命,就得学会看风向,该退就退。

0 阅读:340

猜你喜欢

五点动画

五点动画

原创趣味历史动画 喜欢的小伙伴麻烦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