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汉奸陈公博临刑前还不忘请求将日本天皇赠勋章随葬,结果一句话激怒法

养狗的一天 2025-07-26 16:09:23

1946年6月,汉奸陈公博临刑前还不忘请求将日本天皇赠勋章随葬,结果一句话激怒法警,当场被怒斥:“赶紧上路!” 陈公博出生于1892年,广州人,家世颇为显赫。他的父亲是清朝广西提督,家中从不缺书香与权势。 他自幼聪颖,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那时正值新文化运动,他也曾是最早一批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可惜,这人聪明有余,骨气不足。 1921年,他作为广州代表参加中共一大,还是正式代表之一。会议还没开完,法租界突袭,他吓得带着老婆跑路,成了唯一一个中途退场的代表。 后来中共内部开除了他,他也不争不吵,索性转身投向国民党。 到了1922年,他又支持陈炯明叛乱,跟国民党内部搞分裂。这时候,他已经彻底放弃了理想,开始只为自己谋生路。 1925年,他靠着廖仲恺的关系再次上位,混进了国民党高层,紧紧抱住了汪精卫的大腿。但最惊人的还在后头。 1938年,抗战正艰难,他又一次站到了民族对立面。他跟着汪精卫跑到河内,向日军递话,主动提出“和平运动”,声称中国应当停止抵抗,接受日本的“新秩序”。 从那一刻起,他不再是党派的叛徒,而是民族的罪人。 1940年,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陈公博成了伪立法院院长。 尽管他本人私下对《中日基本关系条约》的苛刻卖国性质心存保留甚至表达过反对,但在汪精卫主导下,他依然亲自推动签订《中日基本关系条约》。 名义上是“和平条约”,实则是彻头彻尾的卖国协议。条约一出,大批资源输往日本,日军在中国的统治更加稳固。他还插手鸦片公卖,把国人的痛苦变成自己的财富。 到了1944年,汪精卫一死,陈公博如愿以偿,顺利接替了伪政权的头衔,成了“代主席”“行政院长”。从那一刻开始,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头号汉奸”。 日本天皇为表彰他的“忠诚”,亲自授予他“一等旭日大绶章”,这是当时日本授予外国人最高等级的勋章。 陈公博拿到勋章后,像宝贝一样供在家中,甚至还配了一块绒布盒子,专人打理。有人说,他当时已经不把自己当中国人看了。 1945年,日本投降。8月25日,陈公博带着妻子李励庄、秘书莫国康等七名亲信,偷偷从广州飞到日本,躲到了京都金阁寺旁的“望湖楼”旅馆。他改名换姓,想在那里苟活一世。 可惜天网恢恢。10月3日,他被日本政府引渡回国,关进了苏州的老虎桥监狱。这一次,他无路可逃。到了1946年4月12日,江苏高等法院正式开庭审判陈公博。 判词写得很清楚:“通敌谋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褫夺公权终身,没收全部财产,仅留家属生活费。” 与一些传言不同,陈公博并未放弃辩护权。法庭为他指定了律师高溶进行辩护。高溶在法庭上以“缓冲沦陷区元气,以待中央接收”等论调为陈公博辩解,试图减轻其罪责。 此外,陈公博为求生路,还写了一份三万字的《自白书》,并另撰《致蒋先生书》,极力辩解自己维持南京秩序,曾秘密联络重庆,试图向蒋介石表功求情,试图为自己辩解。 但这一切,连同辩护律师的努力,已经没人在乎了。 真正显露其心态的,是他在临刑前的表现。临刑前,陈公博在囚室中表现出对汪伪旧情的眷念。他曾将一把茶壶赠予同囚的汪精卫之妻陈璧君,并留言:“权作纪念,随汪先生去了。” 当走出牢房走向刑场时,氛围凝重压抑。也许是他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是对曾经“荣光”的眷恋流露出来,身边的法警厉声催促道:“赶紧上路!” “砰”的一声,了结了他的一生。陈公博的尸体被草草埋在了上海公墓,没有碑,没有记号。他的家人也被限制活动,世人避之不及。 至于那枚他曾经珍视的日本天皇勋章和汪精卫的钢笔,最终没能随他入土,而是被当作反面教材,送进了历史资料馆。 这场枪决,不只是一次法律执行,更是一次民族立场的宣示。 抗战结束后,从1946年4月到10月,全国有369名汉奸被判死刑,陈公博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个。他的死,象征着汪伪政权彻底覆灭,也警示着后人:背叛民族,终将付出代价。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