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生于公元1638年,地点是盛京永福宫。他是清太宗的第九子,母亲为孝庄文皇后。福临成为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任皇帝,年号“顺治”。在他年幼时便登基,由摄政王多尔衮代理政务。亲政后,他面临全国范围内的抗清潮流,福临采取了以抚慰为主、镇压为辅的策略,并且特别注重恢复农业生产和整顿吏治。经过一段时间,国家的局势逐步得到改善。
顺治帝刚刚亲政时充满雄心壮志,努力想振兴国家,改革政治。然而,他很快就感到力不从心,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他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他的心情变得愈加沉重。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他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并亲自前往悯忠寺观礼。可是当天晚上,他就不幸染上天花,体温升高,病情严重。感到身体将不支的顺治帝,在初六日的深夜急召礼部侍郎王熙和内阁学士麻勒吉进入养心殿,口授遗诏。王熙和麻勒吉在次日的白天,三次向皇帝呈递遗诏草案,经过顺治帝的亲自审定,直至晚上才最终确定。就在同晚,年仅24岁的顺治帝离世。
福临驾崩后,灵柩安置在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茆溪行森再次进京,执行了火化仪式。火化之后,顺治帝的遗体安葬在遵化马兰峪,那里便是孝陵。顺治帝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章皇帝”,此后,直到乾隆元年,他的尊号逐渐增加至22字:“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这是正史中关于顺治帝一生的记载。然而,在一些野史和民间传闻中,顺治帝并非因病去世,而是悄悄出家为僧。据称,在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心力交瘁,不再关心政务,不久后便秘密皈依佛门。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清廷发布了关于顺治帝因病逝世的官方声明。
《清稗类钞》是晚清遗老徐珂根据清代事例和遗闻编写的一本类书,其中记载了顺治帝出家的故事。据说,在明末峨眉山,有一位老僧常年闭关打坐,旁边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和尚侍奉。小和尚经常下山化缘,而老和尚则静坐不动,十多年过去了。某天,老僧睁开眼睛对小和尚说:“徒儿,我要离开了,你继续待在这里。”小和尚听后悲伤不已,紧紧抓住老僧的衣服。老僧安慰道:“缘分未尽,我们师徒总有再见的一天。”
老和尚从袖中取出一幅画轴,画中的人物与他极为相似,但眼睛上却没有眉毛。老僧叮嘱小和尚,在他去世十二年后,方可下山寻找他,并告诉小和尚:“如果你遇到有人在这幅画上补画眉毛,那个人便是我。”小和尚遵照师命,十二年后开始四处游历,寻找师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来到京城。这时,顺治帝正好在郊外狩猎,小和尚遵循师命,向顺治帝请求查看这幅画。
侍卫原本准备捉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和尚,但顺治帝却出乎意料地阻止了他们。他要求小和尚展开画卷。当画卷打开后,顺治帝看到人物图上没有眉毛,十分吃惊。他命令手下拿来砚台和毛笔,亲自为画中的人物画上了眉毛。此时,小和尚已激动得泪流满面,跪倒在地,哭喊道:“师父,我终于找到了您!”众人都感到困惑,而顺治帝也茫然不解。于是,小和尚向顺治帝详细叙述了老僧的遗言和坐化之事。顺治帝顿时悟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前世正是峨眉山的修行老僧,于是开始追寻佛缘。
在1661年,顺治帝决定抛弃帝位,再度出家,了结自己的前世因缘。顺治帝一心向佛,在此之前,他与几位和尚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其中,憨璞和尚便是他交情最深的一位,顺治曾亲自前往海会寺与他长谈,谈得十分愉快。回宫后,他还把憨璞和尚召入宫中,在万善殿继续讨论佛法。还有一位名叫木陈忞的大和尚,顺治曾到他所在的寺庙,向他表示自己似乎有前世的佛缘:“我来到你寺庙,觉得这里清净宜人,完全不想回宫。我想效法释迦牟尼舍弃王位而成正觉,不知可行否?”
此外,顺治还与一位叫溪森的大和尚谈过心事,表示自己愿意剃发出家。溪森劝他放弃,但顺治坚决要剃发,最后溪森准备为他剃发。然而,皇太后和朝廷的官员们不可能同意,于是他们找来了溪森的师傅玉林琇,玉林琇来到北京后,指使徒弟们烧柴架火,准备将溪森烧死。看到局势危急,顺治帝最终放弃了剃发之念,避免了溪森的死亡。
虽然顺治帝最终未能如愿出家,但他心系佛门。在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心中再无牵挂。公元1661年2月5日,顺治帝抛弃帝位,与其他僧人一起隐遁于普陀山的深山中。顺治帝退位后,皇三子玄烨继承了皇位,即康熙帝。康熙帝曾多次下江南,其中之一的目的是寻找顺治帝的踪迹,但最终未能如愿。至今,顺治帝是否真正出家仍然是一个谜。正史中宣称他死于天花,而民间流传的则是他悄然出家,真假难辨。